马亲王的三板斧依旧很香

反复看过亲王的《长安》《古董》系列小说,这次的《洛阳》应该是直接跟平台转剧本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读过原始《风起洛阳》的原创剧本。
引战的话就不扯了,没意义。
在这里,说说我对亲王小说的看法。重点说《长安十二时辰》和《风起洛阳》。
凭心论,无论是对当时历史人们生活习惯的了解,还是对剧情想象张力的宽度,亲王的小说可以名列国产前茅。马亲王本身就是唐通,从达官贵人的衣食住行到下户平民的吃喝拉撒,从唐廷朝堂的诡谲风闻到埋藏地下的江湖逸趣,这两部小说几乎做到了全方位覆盖。再加上亲王本人将小说剧本化的熟练技艺和设计矛盾的独具匠心。于是,在这两个剧开头前三集,观众轻而易举就被大把吸引了过去。符合时代的人物关系和对位称呼,卓越清雅严谨华丽的服化道,还有就是迥异于明清帝王专权的大唐蓬勃气象……可以说,这些都是过去二十年中国电视剧市场上绝无仅有的开拓。 剧情上,亲王主打悬疑,在悬疑推理中夹杂历史政治,由此引出复杂多变而又看似符合历史的人物关系,这也让故事剧集轻松满足了投资方的胃口,让出品人敢于在聘请当红流量的基础上,在画面和道具上砸大钱,从视觉效果上做到极致。
以上是优点。
下面是个人偏见。
从剧情来说。《洛阳》这部剧,毫不避讳地讲,你恐怕只能认认真真看完前几集。相比之下,《长安》里张都尉抓狼的戏份很足,尽管在节奏上时快时慢参差不齐。然而,当我们糊里糊涂看完了那些可有可无的政权掣肘和各派系间的明争暗斗之后,我们还知道故事的主线------那就是张都尉还在捉狼。到了《洛阳》,剧本里先后加了许多烂熟的桥段,包括英雄救美,先婚后爱,名侦探柯南抓栽赃嫁祸……当尴爹和cp粉们大饱眼福之后,我们才猛然发现,原来春秋道的人又在跟主角谈恋爱。
原来又是龙波和张小敬。
就问你熟不熟?
熟悉的桥段背后,不禁让我有些唏嘘。
《长安》里,檀棋和张小敬之间暧昧,是家国危难下萌生的惺惺相惜的儿女情义。为了保护长安百万百姓,两个人在一日之内将几度生死置之度外,在重重困压之下产生了微妙的默契和吸引。
相比之下,《洛阳》的感情戏显得莫名其妙,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再度回到了工具人时期。具体我就不说了,你细品。
从纵深来说。无论《长安》还是《洛阳》,亲王喜欢将悬疑与当朝政治,以及叱咤一时的功勋人物紧紧捆绑在一起,共同推动剧情。可问题是,这两部剧对当朝政治的剖析和对执政人物的理解å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偶尔有些似是而非,甚至面部全非。以至于在故事最后,你会经常发现主角的价值观和信仰总在崩溃的边缘来回横跳。无论张小敬还是老黄,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敌人是谁,他们究竟要怎样自我救赎,怎样去完成英雄的宿命。小说中,纵使亲王用了很多笔墨和对话去描写当时存在得社会阶级矛盾,可所有主角都没有能力去直面这个矛盾,或者说,他们的最终目标与这个终极矛盾无关。
既然牵强,既然无关,为何还要纵深捆绑?
其次,就是那些被改名字的历史人物。
为什么亲王总要将那些古人名人扯出来?自然是为了丰富剧情。可殊不知,一旦这些古人的事迹被挖掘出来,你就只能做到准确和精确,不然还不如不提。
比如。《洛阳》里,将英国公李勣改成了吕敬。
众所周知,除了足以跻身华夏武庙的卓越战功之外,英国公李勣在武朝最出名的两件事。第一件,就是他当初劝说高宗皇帝纳武曌为后的那句"家事何必假人",以及他孙子徐敬业在扬州反武失败前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洛阳》里,武皇已经将"吕敬"鞭尸了,那就说明"吕敬"的孙子徐敬业应该已经反武了,而且已经兵败死掉了。由此推论,《洛阳》剧情的起始时间最少在684年以后,这与《洛阳》的时间线基本吻合。
然而,武曌是在690年登基为帝,酷吏结束的时间是697年,而直到698年,武曌才复李显太子之位。也就是说,如果按时间线推算,《洛阳》里不仅酷吏仍然盛行,而且不应该有太子……对于虚构架空的小说,这些细枝末节上的偏差看似无关紧要,可恰恰是这些细小的偏差和无足轻重的误知决定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以此为背景所衍生出的剧情,最后改变了整个故事基调。
如果说时间线上的紊乱是为了剧情服务,那人物职事上的紊乱就更加糟糕了。
比如,《长安》里,将"内相"监门将军高力士变成了四处跑腿传信的大太监总管。你要知道,以高力士当时的社会地位,他不仅不可能给喝高了的李白脱靴,更不可能频频出宫给太子党传信。这就是为什么当时的左相李适之要称高力士为"爷爷"。既然左相遵循了历史,叫了高力士一声"爷爷",那有些事高力士在剧中就不能干了,否则他就只能是郭力士。
以上这些吹毛求疵,实属本人意难平的挑刺。你不能说亲王处理这些历史做得不够好,但作为一个小说粉,我也很难不因此慨叹遗憾。毕竟,中国市场上的唐剧实在稀缺,像这种大制作的唐剧更是难得一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提出更多的要求。
最后多嘴一句,《洛阳》男二女二的感情戏我开了三倍。
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