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浪漫,注定的悲剧——评析电影《魂断蓝桥》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谈到,悲剧的六要素是歌曲、情节、性格、形象、思想和言词。电影《魂断蓝桥》开场就响起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序曲》,曲调从开始到结束,从激扬缠绵到婉转忧伤,影片的格调也就此显现出来。缠绵悱恻的情节,玛拉的纯真和罗伊的执着,一边是浪漫美好的爱情,一边又是无法逃避的生存现实,到最后玛拉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这些种种都在印证着电影的悲剧性,但是最后我也任然认为它是是浪漫且美好的,亦如开始时的怦然心动。
- 一见钟情的遇见是浪漫,也是悲剧。
影片开始采用倒叙的手法,画面出现在男主人公罗伊在滑铁卢桥上手里拿着一个护身符回忆起往事。同时采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将人物过渡到罗伊年轻的时候。这个“护身符”便也成为了影片的关键线索。在硝烟弥漫中,年轻有为的军官罗伊同美丽善良的舞蹈演员玛拉浪漫邂逅,空袭警报响起,罗伊拉着玛拉跑向拥挤的人群,二人一见倾心,互相吸引,在拥挤的人群中,他们以及近的距离挨着彼此,谈论着关于自己的工作和爱好。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坠入爱河,仿佛周遭已不再是战乱的环境,只剩下彼此眼中的深情。但是,滑铁卢桥播种了他们的爱情,也埋葬了他们的未来。影片的故事开始在一阵气氛压抑紧张的空袭警报声中,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在战争硝烟中的才子佳人的爱情让观众看到一见钟情的美好,同时也让观众不得不时刻记着故事的时代背景,为两人后续情节的发展即抱着圆满的期待,又在潜意识中预料到故事的悲剧性结尾。警报解除后,玛拉在得知罗伊即将要奔赴法国前线后,将她的护身符赠送给罗伊,二人分别,但罗伊的心却早已跟随玛拉一起到剧院了,从这里,故事迎来了另一个起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见钟情的桥段似乎永不过时,但是有多少一见钟情埋葬于现实。有人说有残酷的现实就不会有唯美的浪漫,但是浪漫应该是存在于人们的心里,尽管在战火肆虐的时代,玛拉与罗伊的爱情也仍然因为彼此的真诚而永恒浪漫。
- 漫天大雨中的相拥是浪漫,也是悲剧。
罗伊去看了玛拉的表演,并且塞给玛拉一个小纸条,罗伊意在邀约玛拉共进晚餐。但不幸的是,纸条被舞蹈团的老板笛卡尔夫人发现,她斥责了玛拉,而且不允许玛拉与罗伊见面。但是笛卡尔夫人阻拦不了玛拉想见罗伊的脚步,她找准时机,偷偷从舞蹈团跑出来与罗伊见面。伴着一曲《友谊地久天长》,二人牵起手翩翩起舞,此刻他们是幸福的,但音乐却带着一丝丝的哀伤,在诉说着离别的伤感。音乐结束了,罗伊与玛拉相拥长吻,尽管罗伊是在明天奔赴法国前线,但离别却在此刻上演。第二天,玛拉看着窗外漂泊的大雨,不禁思念起刚刚离别的罗伊,但却看到了窗外的罗伊,她洋溢着幸福的朝罗伊奔去,原来罗伊因为天气原因暂缓奔赴前线,雨中,罗伊对玛拉求婚,玛拉欣然答应,。在得到了长官的认可和允许后,罗伊与玛拉随即便驱车追随幸福,即使因为错过了教堂办理结婚手续的时间,没有顺利办理结婚手续,但二人的喜悦之情却丝毫未减轻。一切仿佛来的太快,从前一天的离愁到今天的结婚的喜悦,这样的幸福时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也预示着短暂的喜悦后将会有更多的忧伤。就在玛拉还沉浸在即将步入婚姻的喜悦中时,却被告知罗伊在20分钟后就要出发奔赴法国前线了,玛拉为了见罗伊最后一面,竟然公然违背了笛尔娃夫人的意愿,结果被剧院开除,失去了工作。但是,当玛拉匆匆赶到火车站时,罗伊已经乘车走了。玛拉与罗伊的这条爱情之路一波三折,离别还是代替了短暂的幸福,从这里开始,悲剧性的戏剧情节正式在男女主人公身上上演。玛拉在与罗伊的母亲见面时,无意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一份阵亡名单,其中悬挂着罗伊的名字,对于玛拉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全剧的高潮就此上演。就以上部分来说,浪漫唯美的场景占了大部分。他们在美妙的乐曲中翩翩起舞,在漫天大雨中紧紧相拥,这看似温暖而又温馨的画面,实则是在向观众展示战争的残酷,从而更好地展示电影的悲剧魅力。
- 转身的决然离开是浪漫,魂断蓝桥是悲剧。
玛拉为了生存沦为风尘女子,就在她在火车站招揽生意的时候,罗伊背着行囊从战线回来了。玛拉时而喜悦,时而惊慌,她那残存的浪漫和热情破壳而出,此刻玛拉又带着曾经那份如火的热情与罗伊一起回了罗伊的家乡。可是罗伊的一切都太完美了,他是一个拥有荣誉勋章的战士,罗伊的庄园和家人也是如此。但是他们对她越好,她的内心就多一层阴影。看着庄园的灯光,看着光影交错的影子,她恍惚了,她越来越紧张与不安。直到罗伊的母亲克劳宁夫人来找玛拉,她也表示对罗伊与玛拉的结合是合适的,认为玛拉是一个善良忠诚的女孩。这样和蔼可亲的克劳宁夫人使玛拉的自责又加重了一分,终于,玛拉走了,她离开了罗伊的家乡,这使罗伊惊慌失措,但罗伊对玛拉的爱同样也是执着与坚定的,他开始寻找玛拉,并在玛拉的室友凯蒂那里知道了一切关于玛拉的事情。此刻的玛拉正游走在滑铁卢桥上,在这里她看到了与罗伊的爱情的开始与结束,但曾经的那份美好的爱情永远都将是纯洁无暇的。玛拉用生命去守护的爱情也值得罗伊去回忆此生。电影在刻画玛拉为生存沦为妓女的这一段场景与情节时,采用了隐喻蒙太奇的手法来表现电影浪漫的意境,没有更多的台词,甚至没有更多的表情,只是那一个宛然一笑就包含了太多的无奈与辛酸,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了无尽的悲凉和哀叹。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又出现了,玛拉在内心苦苦挣扎的时候,不断变化的光与影在她脸上不断交替,玛拉紧张了,戏剧性的情节也在一步步紧张上演,观众的内心也由主人公一起变得紧张交迫。在玛拉内心角逐的这一情节中,明显的展现了经典好莱坞制作理论的基本特征,以人物为因果关系的中心而展开剧情,以自然肇因作为剧情的催化剂或前提,但叙述的重心却一成不变地放在人物的心理原因上。而结尾的一切都是玛拉自己的选择,而影片也大抵可以看作是一场性格悲剧,但终究是时代造就时代人,战乱、世俗等皆是此悲剧形成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影片想要给观众带来什么?如果结局改变为大团圆,它的艺术魅力还是否存在?首先,不同的观众会在影片中看到不同的东西,有些人可能看到了凄美婉转的爱情故事和女主人公的美貌和气质,而有些人则看到了乱世下人们的无可奈何,也看到了作者对于战争的批判。而在我看来,影片带给我的更多的是对于爱情的态度和执着,现实是残酷的,是无情的,可他们的爱情任然可以是浪漫的,尽管故事以悲剧结尾,但也恰好表现了至高的浪漫。其次,有很多观众为《魂断蓝桥》设想了多种圆满的结局,一种设想是玛拉永不告诉罗伊自己的遭遇,将秘密藏在心底与罗伊一起生活。另一种设想是罗伊知道了玛拉的遭遇,但是因为爱她,所以不会介意她从前的工作……这种种猜想看似圆满,但却是完全失去了电影的艺术魅力,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一抹而去,而且这种设想也将男女主人公的内在的浪漫忽略掉了。因为他们从开始到结束追求的都是纯洁唯美的爱情,尤其是玛拉,她善良勇敢,内心纯洁,她已经不再能接受这样糟糕的自己去爱和被爱,她的选择也是在维护二人爱情的纯洁无暇,也是在留给自己最后的浪漫。总而言之,《魂断蓝桥》是一部悲喜交加的电影,经典的叙事结构使玛拉和罗伊的爱情故事完美的展现在观众面前,用爱情悲剧去谴责战争悲剧,把生活与时代的悲剧搬上荧屏,用演员的一情一动表现悲剧,毫不保留地向我们展示了悲剧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