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相信:于正的剧,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于正的编剧功底确实太烂了。 看着有人夸这部剧,我就感到匪夷所思,心想:我们看的是同一部剧吗? 就这么个破烂玩意儿,居然还真有人下得去嘴夸? 我此刻大受震撼的程度,远比十个李安还要多…… 按理说,于正抄了那么多琼瑶,写爱情戏应该不会太差吧。 可是,他抄再多也没学会琼瑶的故事架构能力,却只学会了她怎么洒廉价狗血的皮毛。 开头第一集,上来就是女主沈翠喜捉奸小三曾宝琴。 沈翠喜又是瞪眼,又是怒吼,又是扇耳光。 曾宝琴则是各种装可怜,苦肉计,假装用剪刀自刎。 而我们“天真”、“善良”、“多情”的男主任雪堂,则是一副夹在中间“我好为难”的样子。
最后还不忘感慨一句:世上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意思是说:我好想当婊子,也好想立牌坊啊……
有关爱情的试探、作死、肉麻、油腻……这些方面,于正确实得到了琼瑶的真传。 “你到底爱不爱我?”“如果爱,这爱又到底有多真?有多深?” 任雪堂作为男主,居然比两个女主还要作。 我就想,这么能作,不如你来当女主喽。 他害怕曾宝琴不是真的爱他,只是贪图他的财产和地位,于是就故意试探她,说任家完了。
结果,真是求锤得锤。曾宝琴当晚就要跑路,被他逮个正着。 看他哀怨地说出:你伤我心了。 再配合着那委屈巴巴,欲哭无泪的小表情,妈呀,我鸡皮疙瘩全起来了。
作为一部古装剧,本应该沉稳、内敛、细致,却采用如此肉麻、油腻的表达,实在让人消受不起…… 另外,于正似乎瞧不起观众的智商,非要插入各种旁白,或者让角色解释自己的内心。 比如沈翠喜抢走曾宝琴的孩子,还把曾宝琴赶出任家。 这个行为虽然霸道凶狠,却很符合她这个角色的人设和人性动机。 也就是说,沈翠喜完全没必要解释自己的行为。 但是,沈翠喜偏要在后来解释自己之所以赶走曾宝琴,只是怕自己权力太大,会忍不住对付她……
我实在搞不懂于正为啥要给沈翠喜加上这么几句台词,完全是画蛇添足了好吧。 难道他以为,加上这么几句解释,就能洗白沈翠喜作为女主的人性阴暗面? 毫不客气地说,他这么做并不能让角色显得更讨喜,更真诚。 反而是把角色塑造的更没有底气,更虚伪,更做作。 要知道,但凡讲故事,就必然会折射出故事里的价值观。 但好的故事,并不是靠角色直接喊出价值观,而是把价值观融于角色的行为之中。 只要角色和剧本逻辑打磨好,有些话你不用直接说,观众也会懂。 反过来,如果你靠角色强行把自己的价值观解释给观众听,那就很不自然,甚至会很尴尬。 于正抄了别人那么多的剧本,还是把角色和剧情写得这么生硬。 那你说,于正的编剧能力,究竟是不行呢?还是真的就是不行呢?……
其实能够看出来,于正是想把主要角色(尤其是两位女主)都塑造成讨喜的“善人”。 他既不想让“善人”的心灵受到“玷污”,也不想让剧情过于单调乏味。 就算让两位女主做坏事,也是“形势所迫”,“逼不得已”。 所以,于正只好把戏剧冲突都转嫁到外部势力的陷害,和封建制度的压迫上。 然而,前几集的剧情过于散漫拖沓,外部势力一直没有好好展开。封建制度的压迫,也呈现的一塌糊涂。 老实讲,这部剧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的定位“割裂感太重”。 你说这部剧定位“大女主搞事业”吧,说它不依附男人,要自立自强。 但它还是让曾宝琴茶言茶语地勾搭师兄,最终还是利用男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你说这部剧定位“女人帮助女人,一起对抗封建压迫”吧。但它本质上还是阶级分明,等级森严的。 只是乍一看剧情,好像很有所谓的平等意识,还刻意淡化了不少阶级对立。 比如沈翠喜和舒芳、巧儿,曾宝琴和如意,任雪堂和书砚。 明明都是主仆关系,但平日里却勾肩搭背,手拉着手,受委屈了还能相拥而泣,说掏心窝子的话…… 俨然一副好姐妹,好兄弟,没有上下之分的样子。
舒芳作为一个丫鬟,甚至敢说“大奶奶是女人,就应该低头认错吗”这种话。 这话乍一听有道理,也很爽,但你只要冷静下来,再结合那个年代的现实情境想一想,就能明白: 在过去,一个丫鬟是绝不会这么讲话的。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分分钟出戏。
说白了,这无非就是一部披着古装外衣,宣泄现代人情绪的爽剧。 但它却打上“古装正剧”、“传播缂丝文化”的名号招摇撞骗。 就结果来看,于正既没有能力表现古装正剧里的阶级秩序,也没有能力传递现代剧里的自由平等意识。 最终只弄出这么个割裂感严重,不伦不类的剧本来,真是白白糟蹋了这么好的演员和服化道了。
…
最后补充几句:
那些说我黑于正,说于正并没有参与编剧的,请睁大你们的眼,好好看看他本人发的微博。
省得你们找了,我给你们截好图标注了,不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