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一号:那些年,香港房奴错失的机会

年轻人靠自己的努力,在北上广买房很难,而在香港只有更难。根据美国的一项统计,香港已经连续十年是全球房价最高的城市,租金方面则是全亚洲最贵的。以一般上班族来说,如果不吃不喝,至少还要二十年才能在香港买房。
在香港影视作品中,也有不少是在讨论香港人困窘的居住条件,例如1992年的电影《笼民》、1997年的TVB剧《创世纪》、2016年曾志伟、余文乐主演的《一念无明》。而到了2017年,TVB拍摄的纪录片《有房万事足》,香港人买房的心理已经到了“疯狂”的境地。
而比疯狂更疯狂的房奴电影,当属2010年上映的《维多利亚一号》。有着鬼才导演之称的彭浩翔向来喜欢用夸张、血腥等cult元素来映射真实而疯狂的现实生活。在这部《维多利亚一号》之中,这些元素也是一个不落,在香港遍地房奴的大背景下,观众看完难免后背发麻。
简单来说,《维多利亚一号》讲述了一个普通香港白领“为房生、为房死、为房奋斗一辈子”的故事。女主郑丽嫦(何超仪饰)是一名非常普通银行话务员,朝九晚五之外更身兼数职,努力攒钱,把买一套房作为人生目标,并为此艰苦奋斗。而她看中的楼盘就叫“维多利亚一号”,因为从这里可以看海。
为了攒钱她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本职工作以外她不惜盗卖公司资料赚取外快,晚上兼职做奢侈品销售。生活上能省则省,隔夜的宵夜都舍不得扔,而是当作早餐吃掉。同事们假期计划一起去东京旅行,她害怕花钱,不肯参加。
然而这些钱终究还是不够的,尤其是在父亲患上重病的时候,高额的手术费意味着自己积攒的首付会被抽干。亲情与房子之间,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房子,踩着父亲的尸体,用工伤赔偿金凑够了首付。不过在08年金融风暴前的香港楼市,走势一路看涨,房主也趁势大幅抬价。
于是,她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杀死住户,将小区变成“凶宅”,然后趁着降价买下。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既疯狂又理性的办法。一个普通房奴用这样的方式,改变了一个小区的房价,最后郑丽嫦得偿所愿的买到了梦寐以求的维多利亚一号。而这套海景房也并非豪宅,实际上小得连床和衣柜都不能同时放下。更戏剧性的是,在买下维多利亚一号之后,金融风暴如期而至,香港房价大跌。
不过这短暂的房价下降并没有从此拯救香港房奴,如果把时间拉的更长一些,那么香港房价下调区间也只是从2008年7月到2009年3月,整体大周期上能算得上是超级牛市。自2008年以来,香港的房价已经翻了一番。香港也因此被瑞银直指为全球20个大都市中房地产泡沫指数最高的城市。
泡沫与否,往往只是宏观经济学家们的一面之辞。对于普通香港人而言,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才是最紧要的事。在1999年热播的TVB楼市题材电视剧《创世纪》中,主角许文彪道出了所有香港房奴的心声:“我不是没有尝试过,我尝试安分守己,拼命干活!挣那么一点钱!我试过了!但是没有那些人,外面的那些人!他们只是拿一点钱出来,花一点时间,把价格炒高不断地赚大钱!这叫作公平吗?”
而他所指的“外面那些人”其实就是手上持有大量可用地的地产开发商们。相比于建设公屋解决港人的住房问题,他们更愿意将土地开发成私人住宅,这么做将获得十倍的收益。而香港政府,实际上也是被包括地产商在内的商业大佬们联手把控的。
一来是提倡低税收的香港政府,一直依靠向开发商出售土地来获得收入,这意味着政府没有太大动力腾出土地用于公屋建设。另外一个问题在于香港立法会的复杂结构,70名立法会议员投票决定如何使用税收。而香港立法会经常被商业团体主导。此外,香港地区特首的职位,也取决于选举委员会的推举,其中地产商的话语权极高,因此无人敢于动这块蛋糕。
其实在97年香港楼市泡沫破灭之后,也不失为一个提高土地供应、整顿房地产的良机。其实,香港并不是没有土地。单就土地存量来看,全港住宅用地仅占7%,即便考虑到香港山多地少的因素,但现有的存量土地依然足够支撑香港发展。只不过畸形的土地供应和使用机制,加上利益集团的捆绑,让香港特区政府难为无米之炊。
面对香港居高不下的房价,董建华在1997年7月1日当天的中国香港特区成立庆典上就发出了“宣战书”。董建华这段讲话便涵盖了“八万五”计划的核心内容:每年供应不少于85,000个住宅单位;希望10年内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由6.5年缩短至3年。
无奈两周之后,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迅速击穿了楼市泡沫,港府的“八万五”政策事与愿违,反而加速了楼价下跌,让本来加大土地供应来使楼市“软着陆”的计划变成了“硬着陆”。由于暴跌之前,大量的香港人都是以一成首付买房,当楼价跌去10%的时候就开始资不抵债了。银行要求购房者补足资本金以弥补亏损部分,否则封屋拍卖。
于是为了保住自己房产不被银行收走,近十万民众走上街头,抗议“八万五”计划,要求停止供应。面对压力,董建华也只能放慢了八万五计划实施的脚步,从1998年6月起特区政府就不再出售地皮。2000年6月,董建华在接受媒体访问时首次承认,“八万五”建屋目标早已不再实施,因此已经“不存在”。
因此,在2003年触底反弹的香港房价更是一飞冲天,成了大部分香港人逃不过去的一座大山。在高企房价的压力下,许多人的心理也开始变得“扭曲”,就像《有楼万事足》里的那几位主演,为了攒钱买楼,不惜放弃别的一切。而片中女模特所言的“有楼才会有高潮”,也成为当今香港人对于房子近乎狂热渴望的一个注脚。
不过今天的香港已经不再是曾经富可敌国的香港,在金融业、航运业、旅游业等产业的支柱地位也逐渐被他处取代削弱。仅剩下红火的房地产业,似乎是这个商业帝国最后的一抹余晖。而早在1998年,董建华在施政报告里讲到:“过去多年来,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将来仍然会为香港的繁荣作出重要贡献。但是,由于香港的经济基础过于狭窄,一旦金融和房地产业受到冲击,香港经济便陷入困境。”可谓一语成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