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杂烩,概念先行。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看完脑子一片混乱。
女主的反社会人格建立就三场戏,社会性别的转换来自杀人的逃亡,逃入一个父权小社会中被当作“耶稣”,可实际上又是处女怀孕的“玛丽亚”,用升格、上斯坦尼康、打彩灯、放吟唱。形式大过内容,题材超越剧本。本来严肃的社会议题,用一个个猎奇的行为去使我的神经紧绷,男性的凝视有表达,但完全没有女性自身的真正觉醒。通过冰冷金属和汽车,隔离性别,剥去性交?个人没有感受到别的外延(也可能水平不够)总之文本背后的漂浮,最终没有实打实的落在影像的表达上。
父亲的角色,一个有创伤后遗症的消防队长。靠着打针维持自身的体能优势,以此维护自己的统治。其中有几点个人对故事本身的理解(有分歧欢迎讨论):第一,身为消防队长的他,亲眼目睹儿子被大火烧死,但从始至终无法面对,报了失踪,制造一个儿子还活在世界上的假象,以宽慰自身。第二,为了保护女主身份,用煤气罐杀死了那个消防队员。第三,父亲对女主的移情,一个是自身无能致使儿子去世,一个是被父母冷酷对待致使植入钛板,恰好完成了双方情绪的互补和对彼此生活的救赎。第四,钛儿的整个腹中成长过程,是与女主和父亲角色关系递进同步的。在消防车中第二次进行完性行为后,即将进行分娩,通过狭长幽暗的走道,和父亲拥抱索吻,紧接着的分娩过程中,女主要求父亲呼喊她本身作为女性的名字,然后分娩,最终死去。最终完成两人关系的升华。(居然用女性分娩作为对女性本身身份的回归行为,这点真的...)
性交、生育、女权、家庭关爱、创伤疗愈、身体痛觉、宗教隐喻,整体元素的混乱,让我根本找不到核心,既无法共情,也无法真正意义上感受这些社会议题,全部都有,全部都是蜻蜓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