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长津湖》后的啰嗦话

时隔半年,怠于去电影院的我终于再次走进电影院。三个小时,从片头一直坐到片尾曲结束,我才起身缓缓离开。观影结束的我在偷懒与码字之间反复横跳,最后还是决定耐下性子写写观后感。 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士,但关于这部影片的本身制作我还是想说说我的看法。首先,许多地方可圈可点:场面壮观,行军场面人数众多,队伍浩浩荡荡,似乎真的还原了历史;战场上的尸体、被炸弹炸死的血肉横飞直接给到特写镜头,血腥但真实;战场上和敌人的近距离肉搏细节比较到位,让感觉神经紧绷,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惊险让人心有余悸;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之中匍伏,脸上开裂起皮、手指通红肿胀、腿脚僵硬瘸跛的细节能让我感受到当时环境的恶劣,最后冰雕连画面的出现直接给我整破防了;演员选角也比较贴合人物,吴京、朱亚文、李晨、胡军、段奕宏几位前辈演员的演技总体上不错,战士身上的男人味足够,千玺的表现也没有让我失望,演出了这名十九岁战士身上的年少轻狂和勇气担当。其次,此大制作的缺陷也是清晰可见:可能是因为三位导演联合执导而导致整部影片衔接不够流畅,在长津湖之战正式打响之前用了三分之二的大篇幅讲述伍家兄弟的参军过程和部队抵朝路程,以至于最后的主战场有些走马观花之感,伍家两兄弟的故事也是戛然而止,给我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一些爆破特效我觉得有些假,再加上一些画面分屏和慢动作特效让这部大制作显现出廉价感,让我有些出戏;一些台词比较生硬,例如“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我们这一代不打,下一代也要打”之类的台词有强制煽情之嫌;主角光环太重,五千里和五万里在敌人机关枪的扫射下左逃右窜竟然毫发未损,无语之余只剩一句“好吧,主角不能死”;关于角色的口音问题,我觉得也有改善空间,例如毛主席一口biao准的普通话?浙江湖州两兄弟似乎有一点京味?诸如此类,这个要求或许的确有些苛刻,但能够注意一下肯定是利大于弊。 作为一个最普通的观影者,我还想多啰嗦几句:毋庸置疑,这是一部耗时耗力的高成本大制作,题材宏大,电影场面也足够壮观,内心的爱国情感很容易被唤起的同时,泪腺似乎也变得敏感起来。坐在电影院,当强烈的画面冲击和环绕音效的叠加扑面而来,我想每个观影者内心都会受到震撼,我就是如此。其实令我触动更加深刻反应更加强烈的是因为当时的我在此之余跳脱到了真正的历史中,我想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词、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树皮、冰雪,我想到被活活冻死的冰雕连,我想到几十年前的革命先辈在如此恶劣艰苦的环境中英勇作战是多么不易,他们当时的条件或许比影片里展现的更加恶劣。我还想到暑假期间在家里发现的爷爷留下的一个绣着“抗美援朝”四个大字的小布袋,它或许没有真正经历过硝烟,但它确确实实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蓝布红边,它的颜色经过岁月的洗涤似乎变得更加夺目,我看着它,仿佛透过它的今生看到了它的前世,那样的感觉真的难以言喻,只是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或许如此,让我看长津湖时多了一层共鸣。如果爷爷还在世该有多好,我想听听他的故事,还有它的故事。 我一直觉得,看电影的剧情、人物、画面是其次,最主要的是电影的引申义。观影过后,我们需要思考我们能获得何种启发,这其实也是电影这种传媒的本质所在。和之前看伍佰、金刚川一样,这次看这样的影片也一样让我血脉喷张,在感动感激之余,它给我输送新的动力。也让我为平时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烦恼、因为虚荣心而产生的物质攀比心理而感到自责,也让我更加明白小时候经常拿来组词组句的“勇敢”“毅力”“忘我”所承担的真实分量。同为中国人,我也渴望这样勇敢、坚毅,并且逐步靠近这个目标。因为,能够生活在这个和平的时代,就已经足够幸福。我希望我能把握好我现有的一切,好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