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简·奥斯汀》与《傲慢与偏见》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用艺术解构艺术 随便打开了腾讯“猜你喜欢”的这部电影,看着看着,觉得和上个月看的《傲慢与偏见》有同样的内核,最后才发现这是《傲慢与偏见》作者的艺术化的一生,对比之下,生出许多电影之外的感触。 《成为简·奥斯汀》并不算是传记片,但不妨尝试用艺术解构艺术,姑且把它看作真实世界。 如果做推荐,我建议你先看《傲慢与偏见》,再看《成为简·奥斯汀》,先浪漫而后现实,更符合悲剧艺术的逻辑。 两部电影有很多共同之处,同样的贫寒家庭,同样是女人不必有智慧但要嫁一个高贵有钱人家的时代背景,同样一位拥有智慧的父亲,同样的一对姐妹。 只是,小说中她们都嫁给爱情,现实中两位都终身未嫁。 初看《傲慢与偏见》,感觉像是一部中世纪的玛丽苏偶像剧,作者塑造了两位家财万贯的男主,最终冲破重重阻挠,为了爱情娶了贫穷人家的女儿们。 然而,看完《成为简·奥斯汀》,才知晓这玛丽苏幻想背后的无限隐忍的情感。 简·奥斯汀的迷人之处,在于她拒绝了两个机会。 第一次,她可以和爱人私奔,冲破世俗的藩篱获得纯粹的温存时刻。但她回头了,她有足够的智慧知晓,这种幸福不过是短暂的幻象。 第二次,她可以和条件优越的卫斯理结成婚姻,尽管无法爱上这个呆瓜,但也可以过上富足的日子。但她踌躇、挣扎之后,还是放弃了。 而这两个机会,凡人好像都难逃其一。 所谓“终身不嫁” 再来说说,“终身不嫁”这个词的时代感观。 小时候,我们觉得失去一个爱人之后,终身不嫁显得骄傲又感人。 但当代女孩,那些约定老了一起住养老院的姐妹们,或许并不觉得这个词有多酷。终身不嫁也不过就是一种独立女性的选择而已。因为,这不再是一个女性离开男人无法存活的时代了。 可我觉得二者并非是一回事。 这些女孩的独善其身,是怀着对男性的不信任感、对爱情不确定性的判断所做出的决定。 简·奥斯汀的一生未嫁,是怀着对爱情绚烂的保留,心存对深爱却又无法在一起的男人的眷恋、欣慰或是遗憾的一种选择。 遇到真爱何其幸运,而真爱或许真的只有那么一次。 电影或许多了很多演绎的成分,但从她的《傲慢与偏见》中可以窥探,简·奥斯汀始终尊重爱情本身。 成为简·奥斯汀 我可能有私心,又或是我依然被传统男权主义有所侵蚀,我仍旧希望所有的人,都还是能够愿意沉浸于爱情,勇于吃一吃爱情的苦,甚至敢于缔结婚姻。
人生几何,除了每天工作、吃饭、睡觉、娱乐以外,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使生活多姿多彩起来的,我始终认为是复杂的人际关系。
读过《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朋友应该知道,作者说人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这也大概能解释为什么大家越来越社交恐惧、越来越孤独消极。 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感受之一,反而觉得使人生精彩起来的,也是这纠纠缠缠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需要耐心经营的亲密关系。 招惹、相识、熟络、淡漠、分别,这些在生命中反复上演,才使人生丰满和有趣。 做个凡人,有点欲望,有点奔头,就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