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观影后我为什么觉得《长津湖》开启了一个中国战争电影的新阶段。(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第一是前所未有的战争大场面。 这里的大场面不仅仅是只在镜头衔接处的几个过场而已,而是不断穿插在近景中的大远景,可以在个人和集体,人物和飞机,枪战和轰炸视角不停来回自由穿梭,从而在具体叙事之外又能给出宏大背景,不会让人疲倦于单一视角。而且有好几个大场面是非常具有艺术美感不仅是光震撼的也说明审美的提高。这些是非常需要资金和时间的大场面,所以也可以说是战争片工业化进程又一大步。 第二是丰富灵活的作战方法和恰当的镜头语言。 有时候很多战争片被人诟病的就是千篇一律,可能是镜头切换的固定模式,或者过于地图视角的全知全能。但长津湖里刻画的作战是非常非常多样化的,毕竟力量悬殊,四两拨千斤才是能赢的关键,很多方法映后想起来都觉得啧啧称奇且同时勾勒了人物性格,拍摄这些作战时也是近乎于贴在身上的镜头,零距离生猛扑面而来,即使切换镜头也不会给出现冷静的第三视角,而是时刻把观众放在战场内,与战士同经历共生死更共情。 第三是爆破轰炸枪战的真实感更突出了。 我感觉很多战争片的爆炸要么视角处于外侧要么处于内侧,但长津湖里面爆炸很多都是让视角可以穿梭在灰尘火焰和碎片中,爆点安排的极其多极其贴近人,采用很密集的剪辑手法全景展现,那种被爆破到不辨方向的感觉观众也可以体会。我看的很多战争纪录片都提到,你在战场上是很慌乱的所有攻击防守都是当下的瞬间反应,所以那种很稳很清晰地展现是不符事实的,观看长津湖的时候我感觉非常身临其境,因为很多时候角色昏头转向爆炸晕眩时我也被镜头带着沉浸了,尤其特别喜欢细腻的镜头抖动,大爆炸大抖动,小震动小抖动,更还原真实情景。 第四是张弛有度的情绪安排。 很多战争片要么从头到尾高能紧张要么一路悲痛欲绝,很难安排好观众观影情绪起伏的层次,会被诟病无脑或煽情。但这次我看到了非常惊喜的幽默感,战争是残酷的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不知道的可能是,战争是人的战争,人不是机器,战场就算再紧张也不可能一直绷着弦会断的。所以纪录片里也有老兵讲述战友怎么互相调侃取外号,闲下来怎么吹拉弹唱娱乐放松身心。长津湖里就有很多这样的时刻,由于演员们的各具特色的精彩演绎互动,观众就会切实感受到他们的可爱可亲,英雄也是多面的,除了坚毅柔软还可以幽默调皮啊。因为加入了这些时刻,对于观众观看就更为友好无门槛,不会说一想着要来看战争片就预设了只有惨烈痛苦的情绪,人还是向往积极的,战争残酷性表达的同时也可以展现人可爱的一面啊。 第五是更生动塑造的群像人物。 很多战争片是个人英雄,人一多就无法塑造立体,专注一个人总是好拍些。但长津湖用不多的着墨快速立起了主要人物们,并且很聪明用一个新兵作为穿针引线牵出各个人物的方法,既完成了主人物的初印象,又顺带把所有人的性格特征都点了出来。后边随着故事发展不断插空补充和加深各人的特点,人物高光与剧情同步,没有过多文戏却记得住每个人,他们的性格与他们的作战方式也是相符的不会让人出戏,甚至还有产生一些格外有趣的亮点。有限篇幅能做到这些非常不易,的确印象深刻。 第六是从细节还原史实。 因为要看长津湖所以之前我特意看了抗美援朝相关纪录片,缺少影像更多的是老兵口述,当时看脑中就有了一些影像,在看长津湖的时候突然感觉那些影像与电影重合了,因为情节正如老兵的经历,语句情感,甚至连那样的月光那样的树影都重现了。我觉得尊重史实并不仅仅是只在大的历史进程上重视,而是把这些真实发生在某个战士身上的事用影像还原出来,尤其是已经牺牲的战士,他们曾经说过的话再一次发出声音,他们眼睛看到的情景在我们眼中重现,就像他们从未离去。这才是纪念,也才能更好地传承,因为人总会被更细节更个体化的描述打动。 第七是拍出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精气神。 我觉得这是非常直接的观影感受,尤其这种精气神还不是聚焦在片中个别人物身上,而是不分主角配角,哪怕只是出场几秒的老乡,都用符合自己角色逻辑的行为传达出那个年代的凝聚力,有的人守得住哪怕成为冰雕,有的人冲的前哪怕看不清希望。这场立国之仗打的很不易,能赢就是凭借区别他国的只有中国人独有的精气神,在别人有退路可撤想着回家过节的时候,每个中国人都坚守和前进,这种完全不同的意志品质决定了战争只能有这样一个结果。个人英雄不难,但每个人都有“英雄性”才是这部电影拍出来的精气神,也是片中每位英雄都在说的主旨,也是我觉得电影希望观众看完后能够被唤起的热血和传递下去的中国人自己独有的可贵精神。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小小看法,没有专业背景也不成熟,但看进去了走心了就想要更多人能体会它的好,抛砖引玉欢迎讨论,当然更欢迎大家9月30日去电影院亲身感受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