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遗忘的历史

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9月2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共和国以最高礼遇接他们回家。9月3日,他们的遗骸安葬在了沈阳抗美援朝纪念馆。由此,想多了解一下抗美援朝战争。“去时,尚是血肉之躯。归来,已成报国之魂。他们用少年之身,换我生来就是盛世。” 正值此片上映,想用观影表示对抗美援朝战士和电影主创团队表示敬意和支持。意料之中,排片很少,整个放映厅只有我一个人。 电影是一部纪录片,26位八九十岁的老兵,穿着志愿军服,胸前挂着各种奖章,坐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里,缓缓讲述,其间穿插进一些真实的战争画面。没有故意地煽情,只是真实地讲述。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们正年轻,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上了战场。他们的照片一张张挂在墙上,那么年轻,那么漂亮,那么英俊,那么明媚。一个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因为对未来中国的信念,牺牲在异国。 他们很多人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到战场的。“今天发的军大衣,下午马上就穿上了。当天发的罐头也马上就吃了。因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明天。” 我们所能想象的战争的残酷在于死亡和断手断脚的残疾,但在老兵的口述中,战争以它本来的面目、无法想象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漂亮的小姑娘,上战场第一仗就被炮弹炸到粉碎,只剩两只辫子飘在河沟里,捞起来上面都是碎肉。有人的下巴被炸没了,没有一个护士能够完整地给他喂完一顿饭。有人肠子被炸出来,已经没有血了,月光下泛着白光,用头撞墙求死。 老兵们都非常怀念当年的战友,但大多数人很少主动回顾过去。战友去世后,他把合拍照片中战友的那部分折起来,再也没有打开过,而战友搭在他肩上的那只手却异常醒目和突兀地提醒着他。也有人在务农之余,在村子里开了个抗美援朝纪念馆,自己就算捡破烂也要不断添置新物件,并且免费供人们参观。老兵在讲述并肩作战的日子时,对七十年前战友的姓名都说得非常清楚。就算在记忆中是对方年轻时候的面庞,当记者将老战友通过视频连线或是直接带到身边,他们也会第一时间认出对方并说出名字。他们也由于未能将战友遗骸带回祖国掩面而泣。 影片末尾出现了抗美援朝纪念馆里的英名墙。每面墙上都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随着镜头拉远,英名墙竟然那么长,仿佛没有尽头。这些都是有名有姓的,而无名英雄还有很多。任红举在影片里说:在埋战友时,用关勒铭的钢笔在树皮上写了他的名字,李振唐,有什么用啊,我知道没有用,可我的良心告诉我,要有名有姓。是的,这197653名志愿军烈士除了以整体被人提起,更应该以个体被人们所铭记和怀念。每个个体的故事,远比“抛头颅、洒热血”这六个字形象得多,也动人得多。 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有现在。我们要铭记历史,才能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