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乡村里的真实历史

很久没看电视剧了,现在的荧幕上很少能够找到一部剧能够真实的反映历史或者当下,多数都是戏说历史,娱乐至死。然而白鹿原这部剧,看过QQ浏览器里不断推送的视频片段后,我恍然觉得,这是一部优秀的好剧。于是down到手机,一日几集,如饥似渴的看完了。吐槽一下的是,结尾几集有点糙,尤其是抗日,一场轰炸,两个字幕1937和1945,就把八年抗战略过了,当然,日军没有打过潼关,白鹿原也未遭外族入侵,这是事实,也是幸事。
原上的人们其实就是身边的国人,他们如此真实,如此立体,仿佛可以和自己身边的某些人对号入座。自古以来,群居生活的人们中间总是有聪明、担当的人,也有狡黠、自私的人,有人上人,有人下人,有唱戏的人,也有看戏的人。不可否认的是,科举制度和王朝变换提供了人在社会阶层中流动的机会。此剧所聚焦的一个小小的原,就像一个王国,洞穿世事,绵延千年,这里有世袭的族长,有议事的祠堂,也有权力的游戏。白鹿两家是地主,代表着通过勤劳或者手艺先富起来、先爬上去的一类人,长工、佃户、贫农和地主共同生活在一片原上,而原上的土地只有那么多,不是你的就是我的。当土地资源不可避免地集中到族长一家后,他就只能是族长,他们也对土地爱到骨子里,因为那是安身立命的根本。长工虽然和地主有着深厚的友谊,还是要睡在马号,蹲着吃饭,可悲的就是他愿意如此,安于现状。然而下一代却对阶层差别深有反感,这种天生的、累积的不平等虽然代表着秩序,实现了安定,在几代人、上百年间都很稳固,仿佛天注定,由不得反抗或者破坏,但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里,他是注定是要腐朽的,必然是要被推翻的。黑娃代表的因物质生活而奋起的反抗者,即使逃离了原上,还是离不开土地,但他们是在寻找不被命运安排的斗争机会。鹿兆鹏所代表的,则是在优势教育的影响下,在精神层面对眼前的旧世界反感的一类人,他们眼中,这腐朽老化的旧秩序,已落后于寰球。他们是理想主义者、浪漫主义者,他们从自己的阶级身上爬出来反抗自己所属的阶级,于是父子相搏,兄弟相左,他们也是中国的幸运儿,成为“最可爱的人”。因为他们,中国脱下了禁锢几千年的封建躯壳,艰难地进行制度和主义的改良。
很多时候谁代表着多数,谁就受到拥护,当然有时候难免出现狂暴的落后的多数者民主(修庙、拒还粮等),如同苏格拉底之死,在这里,自私和愚昧的多数需要多数里面的少数进行引导和阻止。一个纯粹的、天然的、带着仙气的白鹿,既是庶民的信仰所在,也是改变大环境的关键所在,但终要化为人去实践和实现。两个女人,一个深陷泥沼无法自救,在忍耐与退让间失去生命;一个出身名门,通过积极反抗,成功踏上改变陈旧现状的先行者之路,一为冤魂,一为英灵,都是为改变而付出自己。
在那个年代,人们往往没有选择权,擎旗者与执戈者,胜者与败者,生者与死者,都是适者生存的生动体现,在那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还是一句老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