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看《双面的薇若妮卡》已经是第三遍了,我坠入了那样的一个困境——想说什么,但是,艰于措辞。
细细的在里面寻找每一个线索,像一只敏感的猎狗在小径上细嗅每一个细节的暗示。深夜,再过几天就是圣诞,双击,于是是电影的开头,一个童稚的声音问:“我们要等到有星星才能开始过圣诞,是吗?”然后是妈妈的声音:“那里……下面一点,这雾……你看……这不是雾,是无数的小星星……指给我看……”
然后是春天,是树,是第一片叶子,依然是那个画外音,开始讲述,对,是讲述——“这是第一片叶子,春天了,所有的树都会长叶子……你看,薄的这边有小叶脉和细毛……”我犹豫把这个省略号放到哪里,是引号的外面还是里面?我觉得她还没有说完,我觉得我想说点什么。
忽然,邻桌来了三个女人,听装的啤酒、一大堆气味很重的零食、一台笔记本,聒噪,和例行的节目。当然是要把声音放到最大的,尽管这里并不称得上嘈杂,甚至可以说还有些安静。我显然被她们吸引过去了,那个声音穿过耳机触碰到我的鼓膜,和Weronique的歌声一起震动……我小心地把声线分开,熟悉的台词,便瞥了她们的屏幕一眼,果然是《色戒》……但这样的情景和情绪,让我觉得有些可笑。
Weronique看着电车上的Veronique,背后是即将崩溃的社会主义,是波兰的广场,是许多永远看不清的脸和根本听不到声音的喊叫,是没有方向的飞奔,是疯狂的坦克和毫无表情的士兵,是没有理想的热情……她们喝着啤酒,毫无忌惮地咒骂着邝域民……我的镜头,从Weronique摇到王佳芝,又从王佳芝摇到Weronique。她们把《色戒》看得如此热闹,完全没有小资病态的忧伤调调。像所有世俗的人一样,用最真实和直白的感情去感受这样一部仿佛有些格格不入的电影,我有些凛然,便更加趋向沉默。
“她太可怜了,所有的人都利用她!”一个肯定的语气,“她就应该爱上易先生!”又是一个肯定而又愤恨的语气。我忽然被那种不做作的悲悯所征服,我不断的暂停,开始觉得自己有些造次。画面被Veronique典雅精致的身体占满,那种亲密无间的分享之感,那么近距离的身体空间展现出这样的关系——手指,嘴唇,眼睛时不时地充满整个镜头,构成巨大的纪念碑的样式。前所未有的共鸣之感在颅腔上空回旋,如同Weronique的歌声:
“哦,你们划着小木船
因为渴望聆听我的歌唱
为随载满我声音的木筏航向彼方
请回到你们自己熟悉的故土
不要尾随我冒险飘向茫茫海洋
以免失去我而迷航
我要横渡那无人越过的大洋
但我有密涅瓦女神吹送
我有阿波罗引航
九位缪斯示意大熊星指引方向”
一种宿命的神秘感将我紧紧裹挟,一如邻桌的她们,一如王佳芝。黄色滤镜下的世界,在变得温情的同时,也变得不可知。那一缕抽丝般的悲凉气息一直游走在电影中。重叠、脱节、混乱、无声的嘈杂。导演将女性的敏感营造的如此安详而又寂静,但同时,这种稳定和冷静仅仅建立在一个点上,随时等待毁灭。
Weronique在雨中尽情歌唱,她仍然追寻着真实的宿命,但宿命的意义却滑向了不可解释的困境。周遭依然是破败和扭曲的,那种急不可待的自我幻灭的冲动引导着所有无意识的人群。游行、撞翻乐谱的路人、暴露狂,都以一种丑陋的客观存在的方式拥有意义,但宿命却失去了意义。
Weronique猝死在舞台上,在哼鸣滑向高音的部分戛然而止,镜头摔在地板上,随之而来的声音明显的滞后,在现实和宿命之间填充进神秘的引领。也终于看到Kieslowski想阐释的母题:冥冥中是否有另一个自我在观照现实中的自我?
然后是法国的Veronique,在Weronique死后继续生活。镜头是她和男友的性爱,Kieslowski始终在追随一种典雅的绘画风格,即便是Veronique和男友过场式的被肢解后又重新编码的性爱,都体现出一种古典主义的优雅。整部电影经常会出现令人惊讶的交流之感,这种感觉其实来源于导演Kieslowski的刻意安排。每一个镜头的设计似乎都能表达一些心境,或者说,这样那样的心境怎么也会通过某一形象得到暗示。我不得不说, Kieslowski与很多人对镜头处理的方式都不太一样。很多人会让演员不要注视镜头,让他尽量表现出生活的真实感,而在《双面的薇若妮卡》里却经常会出现Veronique注视镜头的场景,绿褐色的眼睛仿佛在寻找什么。许多人会让她低下头去,表现她在思考,而Kieslowski却满足于她对电影构成的一种存在,自由的站在每一个场景里面,场景只是个场景,所有的道具都可以变成隐匿的象征而流于神秘主义。于是,这种注视产生了奇特的交流效果,让观者被一种强烈的魅力所吸引。
她看着你,但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维里。场景的某处经常会有一处玻璃窗,Veronique就在那里,身上披着透过面料透射进来的光,所有的皮肤都被黄色滤镜晕成茶褐色的样子。
然而,Veronique是一个已经被符号化的存在,她的生命不是在追寻自我的意义,而是不断的被引导和不小心地猜中。
如同她在傀儡匠人提供的种种线索下找到他的时候,她说:“我害怕,你不在这里。”傀儡匠人说:“我不可能不在,我还能再多等您两天,或三天……”一句“不可能不在”,让人不觉悚然。他在验证,验证他书中的女人,是否可能回应陌生男子的呼唤……那为什么是她呢?匠人自己也不知道……后来他说,他爱她。匠人试图在扮演现实中引导者的角色,但同时,他自身亦被其他的现实所拘囿——这是他说不知道的原因。Veronique不小心的猜中才是他们爱的意义,但绝非是他指引她求索到不可知的宿命。即便Kieslowski在片中一直刻意强调着匠人的引导角色,甚至到了直白的地步。让他帮她发现Weronique的照片,让他最后做出了两个惨白的Veronique并掐住她们的后颈在手中表演,让他写了一个某一个人双重生活的故事的时候,让她使她明白自己的生活不过是一个重新被设置过的意义寻求的过程。那个故事是这样的:“1966年11月23日,是她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那天凌晨三点,她们同时出生在两个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国家,都是黑头发,褐绿色的眼睛,两岁的时候都学会了走路,有一个在炉子上不小心烧伤了手,几天后,另外一个也伸手去摸火炉,但手及时移开了,然而,她根本不知道她是无意识想烧伤自己……”但最后这个匠人依然无法真正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他的引导和Veronique的追寻存在着同样的不小心猜中的成分,而自我的丧失和宿命的误解直至最后被表达的一直都是Weronique的引领,其实是另一个自我在不同的时空纬度中关爱着自己。
于是,电影开头那段和爸爸的对话就显得顺理成章:我有种奇特的感觉,我并不孤单,我在这世上并不是孤单一人的。
邻桌的一位女生喝完了最后一口啤酒,我听到她喉咙里,咕咚一下的声音。
(注:Veronique为法国的薇若妮卡,Weronique为波兰的薇若妮卡)
细细的在里面寻找每一个线索,像一只敏感的猎狗在小径上细嗅每一个细节的暗示。深夜,再过几天就是圣诞,双击,于是是电影的开头,一个童稚的声音问:“我们要等到有星星才能开始过圣诞,是吗?”然后是妈妈的声音:“那里……下面一点,这雾……你看……这不是雾,是无数的小星星……指给我看……”
然后是春天,是树,是第一片叶子,依然是那个画外音,开始讲述,对,是讲述——“这是第一片叶子,春天了,所有的树都会长叶子……你看,薄的这边有小叶脉和细毛……”我犹豫把这个省略号放到哪里,是引号的外面还是里面?我觉得她还没有说完,我觉得我想说点什么。
忽然,邻桌来了三个女人,听装的啤酒、一大堆气味很重的零食、一台笔记本,聒噪,和例行的节目。当然是要把声音放到最大的,尽管这里并不称得上嘈杂,甚至可以说还有些安静。我显然被她们吸引过去了,那个声音穿过耳机触碰到我的鼓膜,和Weronique的歌声一起震动……我小心地把声线分开,熟悉的台词,便瞥了她们的屏幕一眼,果然是《色戒》……但这样的情景和情绪,让我觉得有些可笑。
Weronique看着电车上的Veronique,背后是即将崩溃的社会主义,是波兰的广场,是许多永远看不清的脸和根本听不到声音的喊叫,是没有方向的飞奔,是疯狂的坦克和毫无表情的士兵,是没有理想的热情……她们喝着啤酒,毫无忌惮地咒骂着邝域民……我的镜头,从Weronique摇到王佳芝,又从王佳芝摇到Weronique。她们把《色戒》看得如此热闹,完全没有小资病态的忧伤调调。像所有世俗的人一样,用最真实和直白的感情去感受这样一部仿佛有些格格不入的电影,我有些凛然,便更加趋向沉默。
“她太可怜了,所有的人都利用她!”一个肯定的语气,“她就应该爱上易先生!”又是一个肯定而又愤恨的语气。我忽然被那种不做作的悲悯所征服,我不断的暂停,开始觉得自己有些造次。画面被Veronique典雅精致的身体占满,那种亲密无间的分享之感,那么近距离的身体空间展现出这样的关系——手指,嘴唇,眼睛时不时地充满整个镜头,构成巨大的纪念碑的样式。前所未有的共鸣之感在颅腔上空回旋,如同Weronique的歌声:
“哦,你们划着小木船
因为渴望聆听我的歌唱
为随载满我声音的木筏航向彼方
请回到你们自己熟悉的故土
不要尾随我冒险飘向茫茫海洋
以免失去我而迷航
我要横渡那无人越过的大洋
但我有密涅瓦女神吹送
我有阿波罗引航
九位缪斯示意大熊星指引方向”
一种宿命的神秘感将我紧紧裹挟,一如邻桌的她们,一如王佳芝。黄色滤镜下的世界,在变得温情的同时,也变得不可知。那一缕抽丝般的悲凉气息一直游走在电影中。重叠、脱节、混乱、无声的嘈杂。导演将女性的敏感营造的如此安详而又寂静,但同时,这种稳定和冷静仅仅建立在一个点上,随时等待毁灭。
Weronique在雨中尽情歌唱,她仍然追寻着真实的宿命,但宿命的意义却滑向了不可解释的困境。周遭依然是破败和扭曲的,那种急不可待的自我幻灭的冲动引导着所有无意识的人群。游行、撞翻乐谱的路人、暴露狂,都以一种丑陋的客观存在的方式拥有意义,但宿命却失去了意义。
Weronique猝死在舞台上,在哼鸣滑向高音的部分戛然而止,镜头摔在地板上,随之而来的声音明显的滞后,在现实和宿命之间填充进神秘的引领。也终于看到Kieslowski想阐释的母题:冥冥中是否有另一个自我在观照现实中的自我?
然后是法国的Veronique,在Weronique死后继续生活。镜头是她和男友的性爱,Kieslowski始终在追随一种典雅的绘画风格,即便是Veronique和男友过场式的被肢解后又重新编码的性爱,都体现出一种古典主义的优雅。整部电影经常会出现令人惊讶的交流之感,这种感觉其实来源于导演Kieslowski的刻意安排。每一个镜头的设计似乎都能表达一些心境,或者说,这样那样的心境怎么也会通过某一形象得到暗示。我不得不说, Kieslowski与很多人对镜头处理的方式都不太一样。很多人会让演员不要注视镜头,让他尽量表现出生活的真实感,而在《双面的薇若妮卡》里却经常会出现Veronique注视镜头的场景,绿褐色的眼睛仿佛在寻找什么。许多人会让她低下头去,表现她在思考,而Kieslowski却满足于她对电影构成的一种存在,自由的站在每一个场景里面,场景只是个场景,所有的道具都可以变成隐匿的象征而流于神秘主义。于是,这种注视产生了奇特的交流效果,让观者被一种强烈的魅力所吸引。
她看着你,但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维里。场景的某处经常会有一处玻璃窗,Veronique就在那里,身上披着透过面料透射进来的光,所有的皮肤都被黄色滤镜晕成茶褐色的样子。
然而,Veronique是一个已经被符号化的存在,她的生命不是在追寻自我的意义,而是不断的被引导和不小心地猜中。
如同她在傀儡匠人提供的种种线索下找到他的时候,她说:“我害怕,你不在这里。”傀儡匠人说:“我不可能不在,我还能再多等您两天,或三天……”一句“不可能不在”,让人不觉悚然。他在验证,验证他书中的女人,是否可能回应陌生男子的呼唤……那为什么是她呢?匠人自己也不知道……后来他说,他爱她。匠人试图在扮演现实中引导者的角色,但同时,他自身亦被其他的现实所拘囿——这是他说不知道的原因。Veronique不小心的猜中才是他们爱的意义,但绝非是他指引她求索到不可知的宿命。即便Kieslowski在片中一直刻意强调着匠人的引导角色,甚至到了直白的地步。让他帮她发现Weronique的照片,让他最后做出了两个惨白的Veronique并掐住她们的后颈在手中表演,让他写了一个某一个人双重生活的故事的时候,让她使她明白自己的生活不过是一个重新被设置过的意义寻求的过程。那个故事是这样的:“1966年11月23日,是她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那天凌晨三点,她们同时出生在两个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国家,都是黑头发,褐绿色的眼睛,两岁的时候都学会了走路,有一个在炉子上不小心烧伤了手,几天后,另外一个也伸手去摸火炉,但手及时移开了,然而,她根本不知道她是无意识想烧伤自己……”但最后这个匠人依然无法真正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他的引导和Veronique的追寻存在着同样的不小心猜中的成分,而自我的丧失和宿命的误解直至最后被表达的一直都是Weronique的引领,其实是另一个自我在不同的时空纬度中关爱着自己。
于是,电影开头那段和爸爸的对话就显得顺理成章:我有种奇特的感觉,我并不孤单,我在这世上并不是孤单一人的。
邻桌的一位女生喝完了最后一口啤酒,我听到她喉咙里,咕咚一下的声音。
(注:Veronique为法国的薇若妮卡,Weronique为波兰的薇若妮卡)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