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故事更闪光


写在前面的话:
祝福今日之中国,感恩百年前先辈们以热血和生命写就的矢志不渝!
回到电影,有一些亮点,也有不少槽点。
以一群怀着共同使命感的年轻人,为创立改变国家前途命运的党而各方奔赴为历史横截面,从青春感、烟火气的角度讲述这一宏大事件,的确是好的尝试,但整体叙事的逻辑性和故事张力弱了。
群像大戏的调度,众多角色的出场和细节把控确实有难度,但在人物塑造,角色的鲜明饱满上,仍没有达到对群像戏的期待。
不过也能感觉到拍这类影片不易,在电影艺术、历史还原、市场需要、zz任务之间的权衡,总体来说,算是一部及格的献礼片吧。

先谈谈亮点:
“一百年,正青春”的寓意挺好。虽在时光中磨砺百年,但党仍是电影中那眼眸明亮,朝气蓬勃的青年,初心未改,风华依旧,崭新的征途,一致的追求,是超越时空的对话。

爱国题材电影的真实,其实更容易建立共情。影片前面部分时代下的激荡,与技术无关,也让我热泪盈眶。

陈独秀和李大钊在囚室内外目光炯炯,双拳紧握,“开天辟地,从无到有,彻底改变中国的日子就要来了,我们的使命将将开始,将将开始!”
青年的话语掷地有声,振聋发聩。星火燎原的气势,是哪怕戴着旧世界的镣铐,也要于牢笼中头破血流闯出个民主自由!在凶险又荒芜之境,百折不挠地树起信仰的旗帜。看着这样横厉无前的青年,胸腔涌动阵阵激流。

本片属于我的“偶像时刻”,是在听到鲁迅先生的醒世恒言:“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李达铿锵念出这段话的时候,我的内心激动莫名,虽未见其人也觉到了鲁迅先生的光芒与深刻的精神感召。暗夜前行的革命先驱们不孤单,觉醒的火种与思想的武器传递着,彼此成为力量和支撑,“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影片中的抗争与追索相互映照,信念与思想愈发澄明。知识分子热烈辩驳救国之路,青涩稚朴又强韧锐气;领袖带领工人阶级奋起抗议,呐喊或静默都无畏坚毅……
动荡时局下困顿而迷茫的青年,不知将在沧海横流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不知能创造怎样的未来。但他们都是摆脱冷气向上走的青年,在不同形式的战场上,从过往的遭遇与反抗中,探求着真理的方向,坚信着人生的选择。
我感动于他们胸膛中跳动的热切与赤诚,赞叹于少年人生里有这样超拔的认知与境界。爱国真的是青春的底色。燃烧的激情与信仰终让他们跨越千山万水,走到一起,发出沉睡民族最激越的声音。

一大召开前夕博文女校夜谈的场景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无明灯的黑暗里,来自五湖四海的代表们打开窗子,谈论着国之命运心中抱负。何叔衡讲起参加革命的原因:“你们想想现在这个国家,如果读书人不准抬头做人,是何等的悲哀啊!”
青年们的默然和年轻面庞上的泪水令人慨然,我仿佛触摸到背后无数朴素真切的憧憬。生逢乱世,命如蝼蚁,但心向光明。那一瞬,真理是头顶的星空,亮起的是心底同一把火,虽是微光,但正是中国的未来。

人物塑造上李达和王会悟算是有闪光点的。李达眼含热泪“偌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一把撕碎欠款账单,“为早日开启全国之民智!”;执着将“百姓”改成“人民”,因为“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等等都刻画出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时代担当,至情至性的天下情怀。
李达哽咽着唱国际歌,妻子默默凝视落下眼泪,两人相拥而泣的一幕,悲痛与希望交织。那种与你的不甘和愤懑相知相惜的伉俪情深,纯粹,浓厚,动人。
而二人排练跑步掩饰紧张,生活中的默契互动,让人看到了恢宏里的风趣浪漫。

影片中曹郁的摄影也有可圈可点处,尤其是迷濛烟雨中红船上,王会悟撑伞独坐静静守护会场的画面,为这个庄重的时刻增添了中国的诗意。

值得改进的:
感觉到导演试图融合各种元素的实验性,力求有新意地讲好故事,还借鉴了谍战类型片的手法,但节奏不连贯,剪辑太生硬,脉络过庞杂,导致故事讲的支离破碎,思想冲击力大大减弱。
同时,又摆脱不了对1921年发生所有事件的堆砌铺陈,观感仍徘徊在故事片与纪实性的历史再现间反复横跳,仅因为存在而讲述,因为新鲜而加入。不同的质感与线索的揉杂,导致本可以清晰讲好的故事拍的繁琐凌乱了。

关于人物支线的小插曲,能看出导演的表现意图,但始终觉得许多情节很是鸡肋。
个人认为人物细节的丰满,应当是能让我们从这些细微之处完满所要塑造的形象,更趋近于理解所要表达的故事核心。
但感觉有些桥段,并没有为讲好这个故事服务,也没有推动故事发展,与电影本身故事线产生了割裂感,甚至会让观众困惑莫名。反倒觉得一些深层次的缘由和底层形态却没有讲清楚,一些角色呈现过于表面,只感受到素材的剪贴。
讲好故事片,还是需要有取舍,有设计和架构。个人感觉,舍掉无助益的支线和一些纪录片段的尾巴,用来填群像的灵魂和思想,而不是加更多枝干,或许故事会更有力度。

另外,如此豪华集齐半个娱乐圈召唤年轻群体的电影,身边观影的人全程“这谁谁,那谁谁”,但结束演了啥都记不清了;也有专程来找偶像的,“好了本命点评完了就这样”……
其实,青年演员的加入若是真能带动对中国故事的兴趣,也好,电影也是关于青春理想的奔赴。只是如若可以雕琢一下人物,深挖一下角色,或许不至这么走马观花般的过场,无味得破坏了历史的氛围和故事的质感;或许群像戏也可以做的更考究些,而不是面容模糊难以自洽。
希望电影还是更追求电影的艺术价值,能让追逐流量而来的人发现,原来这个电影这么棒,这个故事更闪光。

百年前,风起云涌的变局时代里,风雨如晦,君子有为。青年们以结束旧世界的苦难,开启新中国的篇章为青春理想,把拯救民族于危亡的责任扛在肩上,抱着“为理想奋斗、为真理献身,即便一无所获也值得”的信念,换来了今天看似稀松平常却无比珍贵的一切。 百年后,他们没能看到为之贯穿一生去追逐的理想,但我们有他们相信的“未来人们的眼睛”。站在先辈肩膀上的我们有幸挺直腰杆面对世界,也应当有我们的使命,创造属于这个时代不平凡的记忆。心中的信仰,眼中的星光,延续百年,也定将,永恒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