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 | 历史很伟大,电影很一般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端木胥】

看完《1921》后,回家又把《建党伟业》翻出来看了一遍。
可能因为导演都是黄建新的原因,两部电影之间有着一些有趣的相似,比如都有杨开慧送别毛泽东何叔衡去上海的场景,比如在程子卿带着一批法国巡捕来李汉俊家中搜查时,都有陈公博将一张掉在地上的共产党组织大纲草案偷偷踢入书柜下的一幕。
说是导演致敬前作也好,编剧偷懒也罢,但当这种微妙的联结关系出现时,总还是会感到些许亲切。
就像《头号玩家》中出现的闪灵片段,虽然知道按照闪灵的剧本发展会有怎样的剧情,但就是会满怀期待地用上帝视角看着剧情发展下去。

所以我也很喜欢这种“数星星”式的主旋律电影,一是能看见自己喜欢的演员饰演那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当在了解那段历史之后,发现某个角色是由自己认识的演员扮演的,会有种莫名的欣喜感;
二是能让更为年轻的观众通过“粉丝效应”去观看影片而了解那段历史。
一举两得。

不过《1921》与《建党伟业》讲述的都是同一件事,即围绕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这个改变亿万国民前途命运的政党正式成立而展开的故事。
那么如何区别于《建党伟业》讲故事,便是《1921》在文本上的一个任务。

《建党伟业》的时间跨度大,从晚清皇室到北洋军阀,到新文化运动,再到五四运动最后引出13位平均年龄28岁的热血青年齐聚上海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影片就像一部编年史,更具史诗气质。
《1921》则是从历史的横截面出发,从中共一大的筹备者李达、王会悟夫妇的视角讲述1921这一年发生在上海望志路106号的故事,并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去塑造首批中国共产党人。
就像导演黄建新所说,从《建国大业》到《1921》这十来年间,他“越来越关注心灵,关注七情六欲下的生动角色与他们理想之间的关系。”

但是从影片呈现的效果来看,显然并没有达到导演给观众的预期。
最开始我会担心本片最大的问题可能是相较于珠玉在前的“建国三部曲”,动用了一批当红的年轻流量艺人,会让影片在演员质量上大打折扣。
不过看完电影这个顾虑就消除了,诚然年轻演员们的演技有待提高,但对于本片来讲,演技问题倒不是影响影片质量的主要元素,除了饰演李达和王会悟的黄轩与倪妮外,大多数角色都因为影片篇幅的关系而显得脸谱化,并且有绝大一部分人只有一两个镜头,压根就不会让人记住,更别谈有个人发挥的余地。
当然,也还是存在着一些虽然只出现了几秒的镜头,但依然让人觉得别扭的角色。比如欧阳娜娜、赵露思、王源等年轻艺人的镜头,也不是说演得不好,就是充满了违和感,即与历史背景不符,又与影片整体风格不搭。

影片最主要的问题是支线太多,揉在一起就显得乱。
电影的主线是李达夫妇筹备一大,13位有志之士从五湖四海赶来。
而支线有以黄金荣为代表的上海法租界巡捕对一大召开的阻扰、日本军界派出特务来华刺探情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穿过层层困难赴上海指导一大。
而在这主线之间,又穿插着北京学生运动、上海工人运动、湖南军阀焚书、广州陈独秀讨要教育经费、法国巴黎旅欧共产小组对国内的关注等等一系列分散的剧情,而从这些剧情再引申出了一批一闪而过又都带名带姓的人物,人物不可谓不多、剧情不可谓不乱。

制作方表示日本特务线是通过真实史料改编而来,加入谍战戏也是为了让影片更具观赏性,从而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可是在上海租界上演速度与激情,在大剧院里杀害日本密探这样虎头蛇尾的剧情,貌似并不能让观众感到什么谍战与正史故事交融的惊险刺激,只有一头的雾水和满脸的问号,加入这些是干啥用的?

而这些要么只有起因结果没有经过,要么只有经过没有起因结果的剧情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日本特务被杀了,后来怎么处理的?前一秒李达刚同张国焘争论不让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出席会议,后一秒就出现在了一大会议上?陈公博第二天为什么不去嘉兴,中间发生了什么?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导致这些剧情杂乱无章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影片时长太短,而导演想塞的内容又太多。
《1921》本质上是商业故事片,故事是其命脉,铺垫是其躯干,当理应用六个小时表达的内容剪到只有两个小时的影片内时,为了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就会在铺垫上做出取舍。

我们会对李达和王会悟在天台上关于“火种”的言论而感动,因为影片着重刻画了这对新婚夫妇的生活,新婚、乔迁、相互扶持、共同奋斗,凸显了普通市民的生活习性,这些让这两个人物有了“烟火气”。
而我们不会感到刘仁静等三个年轻一大代表去上海大世界玩乐有“烟火气”,是因为他们甫一出场就作为庄重的一大代表,而在哈哈镜前逗乐的场景与其身份不搭,尽管他们还只是20左右的年轻人。
但如果影片先讲述他们作为年轻人活泼爱玩的一面,再发展到他们成为一大代表,也许观感就会好不少。

要是陈坤饰演的陈独秀能够有《觉醒年代》中那样从日本留学到投身于新文化运动的铺垫,也许那段癫狂的狱中表演就不会被人诟病用力过猛。
这就是情感铺垫的作用,让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剧情人物都合情合理,但显然本片并没有做到。

影片在一大召开时有个细节,不知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巧合。
当刘仁静和李汉俊就建党观念进行辩论时,张国焘坐在李达的后方,周佛海坐在刘仁静后方,而陈公博则是默默看着不发言,并且在整个讨论会上,三个人更像是局外人,而不是热衷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斗士。

在观影结束后我特地查了资料,才知道周佛海和陈公博后来脱党,成了支持汪伪政府的大汉奸,而张国焘也在1938年叛逃投靠了国民党。
因此此三人虽同为中共一大代表,但导演应是有意弱化了他们三人在会上发挥的作用。
这种通过查阅历史回味影片细节的感觉也挺不错。

但一两处细节并不能提高整部电影的水平,这段历史很伟大,不过影片处理得确实一般,甚至不如片头片尾那些从其他影片纪录片截取而来的编年影像来得让人热血沸腾。
不过对于历史而言,影像只是辅助,多看书才是了解那段伟大历史的最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