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质感与历史剪影

开场看到摄影是曹郁,心里的起评分已经是六分了。
上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曹郁的作品应该是去年的《八佰》,再之前是很遗憾没有在影院看到的《南京!南京!》,曹郁的摄影是带有作者性的,他影像里传达的诗意气质与战争片整体价值选择的取向转变已经融合成为一种独特于其他电影摄影师的情感符号。
《南京》里粗颗粒和强反差的质感与黑白的影调构成了曹郁本人所说的“精神提纯感”,因为它可以把其余色彩对观众视觉的干扰全都屏蔽掉,观众的注意力会特别集中,这种方式有着很强的倾向性和选择性。
《八佰》里呈现的则是完全不同的具有现代派绘画的色彩风格。西方现代派绘画通过对于色彩明度,饱和度和面积等的调动和平衡,使画面的色彩关系更加抽象,从而传达出创作者视觉或内心的心理感受,也就是说现代派绘画的色彩语言更具有表现力,也更加主观和感性。《八佰》中曹郁通过降低色彩饱和度,在色彩关系中突出绿色、蓝色、黄色和黑色,使观众能够从人物的主观情绪中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孤独。
而在《1921》中则在色调上将浓郁与淡雅进行了中和,建党历史第一次以如此诗意的方式被呈现在大银幕上。
曾在80年代拍出过《错位》和《黑炮事件》这样先锋作品的导演黄建新在近些年却成为献礼片专业户,连他自己也曾坦言“政治电影是最大的商业电影“。黄建新对人物内心肌理和情感纤维的搭建一直是十分精准的,但这样的电影所被附加的意义或许远远超出银幕所能承载的范围。
© 本文版权归作者 antifragil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