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不好的当代故事

学校免费领票,感觉当历史文献片看看挺好的,至于艺术水准就不强求了。 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剪的,从建国阅兵,解放广州,抗美援朝,到治理淮河,修建油田,铁路。印象比较深的是58年修天安门广场还有北京站的画面(其实和现在结构差不多,除了领袖的照片放下来了以外)闹心的是一个个男工人可都是有名有姓的,女工人就是“新中国第一名女拖拉车司机”,“新中国第一名女xx工人”,你说你都强调人家女性身份表明历史的进步了,就把名字打上去呗,别做戏做一半啊,多尴尬。(可见当代中国电影工业还是多么地男权😅) 然后是春晚。老舍,巴金坐着,周立波在一边站着。主持人是郭振清,郭沫若一进场全场鼓掌,排面真足,然后给现场其他人介绍华罗庚(真帅啊),最后是郭兰英唱“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后面那大哥眼睛都直了。 70年代援非建设坦赞铁路,输出医学人才给非洲妇女做卵巢手术,再到76的国悼和粉碎四人帮。看到国悼的时候我也心里很难过,我觉得不是因为具体某个偶像的逝去,而是感受到自己似乎也在见证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个时代固然存在种种局限,无可争辩,但被资本主义世界封锁的恶劣环境下,没有通过武力掠夺,还是走出一条独立自主发展建设的道路,是十分人道又自尊的发展之路,值得全世界的尊敬!看了之后才更懂得什么叫“社会主义建设”,那个时候真的是建设啊,基础设施,军工,灾害治理经验,什么都没有,什么都要从零开始。 然后是7879恢复高考(这段真的看哭了,“重新开始尊重知识”,真的哭了)
好了,到了80年代开始怎么讲故事了呢?通过体育。中国女排,许海峰,雅典奥运会火炬交接,再到08奥运李宁点燃鸟巢火炬。
然后回到灾害治理98抗洪,08汶川地震就给了不到十秒镜头,都不如不剪进去,还不如前面76唐山地震那块清楚。
中间突然又回到香港回归了,每一个镜头里都有毛(真不用这么刻意,用力过猛的话对比当下岂不是很讽刺?)。
最后是5g直播大歌会,物流公司通过输送机器人一天分拣一亿货品,机器人孙悟空高声宣告:三十年内将有三十亿像我一样的机器人和你们一起生活。共同建设……(可别)开始赛博朋克了。
抱歉80年代之后的这段叙述里面,我根本看不到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位置。也看不到群众的日常生活在哪里。只看到了最老套的民族主义情绪调用方式:体育竞技,共度时艰,一个中国和科技强国。甚至没有唐山大地震的时候讲那个通讯员是如何冒死抢救电台仪器凌晨把消息发给首都这样平凡人的故事。我看到的,没有故事,只有旁白配着苍白无力的蒙太奇。我没有记住一张脸。这群主旋律创作者真该反省反省自己的创作能力了。
不过为什么找不到一个当代英雄呢?也许不只是主创团队的原因吧。社会常识系统已经变了,讲述故事的口吻自然也会发生变化,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接受“英雄”了,不仅不接受“政治英雄”,更看不见“人民”英雄。后者更加可悲!
看完这部片子,更深地体会到所谓时代的断裂。媒介从胶片到数字,影像从黑白到彩色,旁白从长春制片厂有点东北口的普通话到标准播音腔,姑娘小伙儿的装扮从蓝灰大袄到各色时装。这是物质上的断裂。从一个个工人,一个个知识分子的奋斗,到不见个人只见国族的叙述,这是精神的断裂。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自己也是一代意识形态喂养长大的人,它告知了我的国族身份和拥护的主义,却并未教育我有我的国民同胞。没有后者,前者都是空壳。这种缺乏自尊的国族主体可不是什么进步。所以我们在今天,才需要否定之否定,把目光投向那段被告别被抹去的历史。这是辩证法,也是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