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点之后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终点之后是什么?
是谷底。
《超越》是一部体育题材的电影么?
它是讲述了一个赛跑的故事么?
它是讲述了一群挥洒汗水洋溢青春的人如何绽放生命的故事么?

赛跑题材进入大银幕,我们能说得上的电影也是寥寥,虽然它也是竞技类的运动,但是对抗不如球类,速度比不上赛车,因此很难在大银幕上去体验这个运动所带来的魅力。
《烈火战车》、《黑色闪电》是比较为人所知的两部讲述赛跑的电影,而这两部电影的核心与《超越》相似,都是把电影的主要矛盾和片段留到了赛场之下,前者讲述两个竞争对手如何惺惺相惜以及宗教信仰与体育和国家的冲突,后者则是讲述了种族和肤色在现实社会中所带来的歧视与不屈的反抗。


《超越》则将镜头对准了终点之后的事情。
当运动员离开了跑道,离开了掌声、领奖台、汗水、灯光之后,他们的境遇。
以运动员彻底退役后的生活为题材的电影,我只记得有一部《铜牌巨星》,但是讲述那些彻底离开运动赛场之后那残酷而又现实的电影,非《超越》莫属了。

影片讲述了昔日的短跑明星郝超越与师弟,现役短跑冠军吴添翼在分别十几年后再次相遇的故事。
如果真是一部运动片,那么它应该讲述郝超越如何在吴添翼的激励下重出赛场,来一场类似于《铁拳男人》中布洛克对麦克斯的救赎之战,从而或是光荣谢幕或是再上巅峰。
但是,这是一部纯粹的体育电影吗?
我们在影片中没有看到郝超越重回赛场,甚至在影片中当他收到来自吴添翼以教练身份重出江湖的邀请时,他也是毫不犹豫的回绝了。
这不是梦想的舞台,他离开赛场十几年之后已经没有资格和本钱再次登上赛场或是教导下一代了。
大部分时候,失去的东西是找不回来的,这就是电影和现实的区别。
全片拥有泾渭分明的两部分,前部分的青春与汗水,后部分的油腻啤酒肚和落魄。
前半部分充满了荷尔蒙,它是梦幻的,理想的。体校在电影里仿佛是个乌托邦,里面的人充满躁动、热情,和必胜的决心。我们能在镜头中看到一个个田径运动员奔跑着,穿过水花,穿过姑娘们的花丛,露出自己的腹肌,飞溅自己的汗水。大家陶醉在胜利的喜悦,崇拜的幸福,羞涩的情窦初开,甚至有被神原谅的希腊式的同性之谊。

这一段的训练镜头,《超越》和搏击题材运动电影《激战》满相似的,影片中我们都能见识到较为专业的训练,充满节奏感,还有雄性荷尔蒙勃发的肌肉秀,郑恺的肌肉没有到彭于晏和张家辉那么夸张的地步,但也是影片风格所需要的,前者作为竞速运动需要的是充满灵性以及年轻人所张扬的灵魂,而后者则更多的体现了搏击所需要的原始力量和职业经济的残酷。
而让影片《超越》做到了对传统类型超越的,恰恰是后半部分,虽然从电影的角度,后半部分存在着强行升华,人物转变过大、剧情跳跃和蹩脚的特效等等问题,但它把握住了他想表达的核心思想,也是我比起影片的前半段运动内容更喜欢后半段的原因——
跑道之后,终点之后,对于大部分运动员,退役的运动员,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我们在影片前半部分,看到的那些光彩夺目的赛场高手们,在竞技舞台上有多风光,在学校内有多飞扬,在后半部分就有多么落魄。
曾经的体校女神,跆拳道高手,在十几年之后变成了拉黑活的司机。
对女神一往情深的举重高手,如今则是一名终于带着一群大妈跳操的健身教练。

影片的男主角郝超越,已经从一名跨入国际赛场的短跑明星,变成了一个夹着手包,挺着啤酒肚,见人就发华子的假鞋贩子。

而影片后半段,郝超越的镜像,也可以说是此刻能与郝超越形成赛场上下对比的吴添翼也经历着类似于十几年前郝超越所面临的的困扰——
对于胜利的渴望,和所带来的巨大无比的压力。

影片中他对药物的精神依赖,可以说是当今体坛躲不过去的话题,也是一名运动员的阿喀琉斯之踵。而他本身的心理疾病也在不断地造成他的困扰,我们可以通过他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现看到事态的恶化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天大阪直美法网因为拒绝出席赛后采访而退赛,再到去年的孙杨风波,现实中的事情都反映在了影片之中。
一群落魄的人,比起现实中的萧条和落魄,他们更无法接受的时曾经的辉煌和再也回不来的青春,那些在赛场的上的日子,那些眼中只有终点的生活。
他们不甘心在跑过终点后落入了生活的低谷,他们曾以为生活中的胜利像赛场的胜利一样简单——
只需要机会、只需要拼搏,这也是郝超越多少年都没有看清楚的真实。
即使是已经年近不惑,他仍像一个孩子,还是不甘心输掉,在学弟面前的下跪,将自己曾经视诺珍宝的奖牌像路边赠品般的送人。
影片的后半部分一直在一种压抑中进行着,以致于它很难有一个被称为最终高潮的部分。
我认为影片的高潮是在一顿路边的小烧烤中出现的。

这里没有激昂的音乐,没有扣人心弦的最终胜负,没有让人振奋的眼泪。
这里只有一群被生活、被自己的问题折磨得狼狈不堪的人,围坐在一起,一瓶白酒和几瓶啤酒,所有人充满了埋怨、牢骚、沮丧。
这时高潮出现了。
半醒半醉的铁牛,这个以前总是郝超越跟屁虫的家伙,如今的大妈私教,说了一句话,毫无半点醉意:
“虽然我的确那杠铃片垫了桌角,可我没把我的梦想垫到桌子底下。”
随后又醉了过去。

此时影片已经过去了它的五分之四,影片虎头蛇尾的迹象开始出现了。
无论是后面郝超越和妻子的对话,还是随后他从酒桌一路跑到港口码头,高喊着影片的口号“跑起来,别停下”,再到吴添翼渡轮上仿佛认出了远处奔跑的人是郝超越似的,留下了振作的泪水,再到最后的最后,吴添翼重新踏上跑道,郝超越和妻子参加了儿子的校园运动会(也不知道他破没破产,房子卖没卖)。

最后的升华用了十几分钟,只能说太过唐突了,甚至我可以说有些强行升华的味道。
不过这里的寓意已经表露无疑。
从铁牛的那句话开始,影片真正的主题出现了。
我们可能会用往日的荣耀来垫上如今生活的桌角,但是不能停下奔跑。
影片的最后,我们能看到开黑车的体校校花在教着小朋友们跆拳道,铁牛在老阿姨们的欢呼中又举起了杠铃,吴添翼在大师兄的帮助下客服药物依赖。
每个人都有最美好的回忆,但那不能成为负担,而是我们如今梦想的一部分。
终点之后是什么?
是谷底。
在谷底,继续跑,别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