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46》与《摆渡人》,《八月未央》和《七月与安生》的区别,只在于诺兰的《致命魔术The Prestige》

如果说《八月未央》和《七月与安生》,《摆渡人》与《2046》的区别,只在于诺兰的《致命魔术The Prestige》
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reviews 之前四个月的评述链接
李凯导演的《八月未央》和曾国祥导演的《七月与安生》都改编自安妮宝贝的小说,不长,字数都挺精简,讲的故事也恰似一种两生花,大同小异。我不太敢把这种反复写同一个故事的做法,比作是张爱玲的作风,毕竟文字与文字之间的差别,有的可以忽略不计,而有时,却是有云泥之别的。
一对打小,或者青春半路上杀出来的姐妹花,关系好的出奇。但再好的闺蜜,有时也会像出了裂缝的鸡蛋一样,被苍蝇或蜜蜂一样的男子给叮上,而且一叮就叮俩……接下来当然是好一阵鸡飞蛋打,“袒胸露乳”,彼此都认为自己是坦诚相见,而对方是吃里扒外。到末了,要么是死,要么是生,生下了小孩……要么干脆是生小孩的时候死了,反正就是这一连串生离死别的元素,加以排列组合。
也就是说,这本质上是两个差别很小的故事,但为什么改编后的电影,至少在豆瓣上的评分,差别如此之大。如果简单粗暴的归结为导演手法,编剧理念的话,那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虽然所谓的文艺片,注定有某种习惯性,职业性的“装腔作势”,但我不想在评述此类电影时,也染上这种风气,还是直接点,我个人觉得《七月与安生》之所以会看上去比较好,只是因为它运用了类似于诺兰电影《致命魔术The Prestige》的剪辑与叙事方式,自觉或不自觉的。
《致命魔术The Prestige》本来也不是一个太过复杂的故事,就是两个男性魔术师之间的相爱相杀,当然你可以说它情节很多,还有反转,但那种反转,其实就如同魔术的揭秘,只要一揭穿,趣味皆无,诺兰自然是最明白这层道理的,这同样也是那种感觉上比较高妙的推理故事,很少能成为真正优秀的“悬疑”电影的原因,而希区柯克也极少拍推理元素的电影。于是《致》不是一个将谜底捂到最后才揭开的叙事结构,而是不断的穿插,转换视角,似是而非,直到最后的揭秘,而到此时,观众可能已经被绕到,连真正的疑惑与问题都忘了,而不再是一个疑惑清晰的保持到底,揭秘时,才有可能感到失望:就这糊弄人的诡计?
可能一般的文艺片导演,不管对诺兰是膜拜,还是不屑一顾,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就这糊弄人的对比?将安妮宝贝的改编电影,跟“烧脑”的诺兰电影放在一起?有没搞错?
没搞错。虽然有评论对于诺兰的剪接手法有意见保留,但也不得不承认,如果他的故事,是完全的平铺直叙,相信再复杂,也会显得简单,甚至没了趣味。剪接是他最强大的叙事武器,放在《七月与安生》里也是如此。
就像上文所说,安妮宝贝的这两故事,不是因为篇幅,而是本身就极为简单,甚至半个小时的影像都能轻松讲完,不会显得急促。于是问题在于,如何让这故事变得复杂,升华,或者说更让人觉得“可信”一些?而曾国祥所用的方法也不新鲜,就好比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最后一段,连主人公都不太确定自己的回忆是否属实……
于是在《七月与安生》里有当事人写的小说,有小说与现实的差别,再加上不同人对小说的续写,还有彼此来来回回写的信,更有两人“人格”的变换,以及故意代替对方以某种方式活着……
这种方式有必要吗?
当然。因为不这么做的话,这个故事太简单了,简单到都会怀疑它被改编成电影的必要性。而且其中确实有一些狗血的成份,现在用这种真真假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式来叙述,就能稀释这种“狗血”。
而在李凯导演的《八月未央》中,这些剪辑,与视角的变换,似乎就不多,特别是小乔这边,除了在未央的视角里穿上旗袍之外,她似乎没有别的更多的层次,于是她最后的自杀,让人疑惑,就像一个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人,突然死在了附近,甚至是自家的浴缸里,因为影片中大多好像是站在了未央的那边,很少替她着想。而另一方面,小乔当然可以像电影里的七月一样死掉,但这样直截了当的死,最好还是在片头就出现,甚至是以悬疑的方式来贯穿,而不是这么突如其来,于是变成狗血的可能性便大幅度提高。再加上周冬雨和马思纯再怎么样,当年都有种未成年少女的感觉,好象做什么都是可以被原谅的,不论是被彼此,还是被观众,但钟楚曦相比较下,整体气质太过成人化了,这对于她本人来说,可能是优点,但对于这部电影来讲,绝对不是。
其实以我个人跟所谓业内人士打交道的经验,不管是艺术走向的,还是类型偏好的编导,出品,制片人……大多很莫名的要求“故事要简单”,好象这样子就容易判断,也方便互相讲述,得到认可推进,似乎一复杂,就容易横生枝节,把本来一件容易的事情,变得难办。
但问题是,这个行业,或者这个所谓的人文环境(如果有的话),有资格这么要求简单吗?
就拿我早年碰到的一个上海某电影公司的老板,在一次剧本会上对我说,爱情故事不要复杂,千万不要复杂,你看,《泰坦尼克号》也非常简单,就是富家女和穷小子相爱,最后她没有看错人,穷小子反过来救了她,多简单!侬讲对伐?
伐对伐对。闲话勿能这么讲……《泰坦尼克号》在卡梅隆的剧本里确实算是简单的,但请千万不要忘了,除了卖爱情元素之外,这片最重要的是卖海难特效,如果没了后者,这片的爱情这么简单,还会卖吗?
道理同样很简单,我们这边,在几乎所有的类型片方面,时间与质量上都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准的情况下,除了抄袭之外,没有更多的本事的环境里……新鲜的视角,复杂的叙事,难道不是必备的吗?连诺兰这种天赋异禀的导演,都不能简单叙事,就您胆大?
要不这样,如果有机会的话,你让诺兰来讲讲他的电影故事,看是不是那种能很快讲清楚的,或者是那种所谓的“高概念电影”,接下来根据他的口才与口头叙事方式,来判断,到底是他的电影故事,还是郭德纲那种充满口头快感的项目,更值得投资,更适合中国特色的电影市场?
当然如果有耐心看到这里的话,可能有人会很不服气,什么复杂叙事,什么诺兰,他算老几?他有得过有分量的奥斯卡奖吗?他不过是在IMDB上有人气罢了?他就只会那种剪辑的三板斧,他懂艺术吗?
单纯的辩论或说服,是不太现实的,那就换一个导演来说事,那便是很多文艺青年崇拜的,被三大欧洲电影节高度认可的王家卫导演,他通常也被认为是都市爱情的叙事能手,而且据说他特别擅长给老板讲故事,当然他当时讲的,跟后来拍的,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儿,至于这一点特长是需要被崇敬,还是鄙夷,那只能见仁见智,反正这种招数和奇迹在美国这种“条条框框”的国家,估计很难会发生。当然话说回来,如果你觉得王家卫也不值得一说,是那种被欧洲电影界过分包装出来的明星导演,那我也不想辩驳,毕竟我也只是为了阐述这个话题,而临时搬香港老王出来一下下。
老王的片子不多,但可以聊的话题不少,换作别的文艺影评者,估计再长的篇幅,都能写满。而我的视角可能有点另类,就是把他监制编剧,甚至江湖传闻,也亲自导演了一部分的《摆渡人》,和他自己对自己致敬,自组老王宇宙的《2046》进行下对比,顺便还是会联系到上文的两部安妮宝贝改编电影。
我之前提过,其实张国荣对于王家卫的电影,特别重要,因为那种沉沦,与香烟或鸦片的飘渺,张是王的最佳代言人,有张在的时候,即使是在《春光乍泄》里,梁朝伟也只是一个好心又无趣的“配角”。不过随着两人的闹翻,以及再后来张的想不开,王家卫电影里,其实没有了主角与主心骨,于是在《2046》里梁朝伟的角色,与其说是《花样年华》另一个平行宇宙中的男主角,还不如说和《摆渡人》一样,就是负责给人摆渡,或者说是一场爱情春晚里的串联主持人,他是牛群,金城武是冯巩,或者拿台湾综艺主持人来对比,那就是梁朝伟是吴宗宪,金城武是黄安,在这片里,金城武的造型与气质跟后来在内地出没的黄安,真的是超契合的。
而《2046》与《摆渡人》最大的区别,只是环境或背景,一个还是复古的旅馆,而后者是看似花了很多钱装修,打灯布光的酒吧。
可能又有人会说,有没有又搞错?《摆渡人》只是老王一方面为了庆祝泽东公司成立25周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赚笔省力的大钱,所以答应监制内地文艺新秀导演,这样的作品,怎么能跟老王呕心沥血的轻科幻怀旧爱情史诗经典大作《2046》相提并论?
没搞错,两者是一回事,甚至是一个档次,或者如果有一天,老王的形象有幸被铸成了游戏币里的代币的话,那《摆渡人》和《2046》就是“王家卫代币”的正面与反面。
为什么这么说呢?《2046》里梁朝伟的角色身为房客,以及专栏作者,于是跟房东女儿,隔壁房客,还有在记忆里的女人们之间的纠葛,以及成全,或者说“摆渡”。当然一般的“男主角和他的女友们”的电影,都可以被这么一句话讲述,而不只是跟《摆渡人》放在一起对比。但《2046》里有一招,让它和《摆渡人》看起来,好象又不太一样。
而这一招,其实就是《七月与安生》用的那一招鲜,甚至可以说也是诺兰的看家本领,当然原理相通,境界不同。《2046》里梁朝伟写科幻小说,虽然也不太知道除了“机器人”造型与列车的特效之外,具体科幻在哪里?于是他把现实中的女人,想象成科幻中的机器人,还把自己想成“木村拓哉”……故事中还有王菲与木村的通信,信是老王的又一把利器,是在旁白的基础上,更有出处的“旁白”,在《七月与安生》中也有来而不往非礼也的通信,一封接一封的读,都以“问候家明”收尾……
但这些转换视角,模糊现实的招数,在《摆渡人》中几乎没有,除了梁朝伟自己的旁白之外,就是那些刘镇伟式,甚至是马楚成式的笑料与动作。可从故事结构与人物关系上,《2046》与《摆渡人》没有本质的区别,叙事都很碎片,都有头无尾,都非常王家卫。
其实为了写这篇评述,相继看了《八月未央》《七月与安生》《荞麦疯长》《喜宝》《摆渡人》《2046》《阿飞正传》《春光乍泄》《旺角卡门》,甚至还想过看几部欧美所拍的看上去很“狗血”情节的经典文艺片……但后来想想还是算了,因为从通常的逻辑上来讲,欧美有些片拍得再好,这边的业内人士也会说,那是TA们环境宽松,要是我们这没审查,那拍这些经典出来,也是分分钟的事。同样在类型领域,也是一样的,之前也早有制片人扬言,再多给他多少钱,就能拍出《阿凡达》来,当然后来这位拍的电影,下场是很惨烈的……
至于《荞麦疯长》,不光是另一部由钟楚曦,也是因为那是一部虽然看上去是讲在异乡打拼的电影,但实际上还是包含着上海人特有的骄傲与傲娇,考究与将就,而且片中的强奸戏,似乎远不能用狗血来形容。
王家卫据说是五岁时去香港的吧,他对于上海的印象应该还是那种二手的,即使不想保持距离,也是做不到的。而后来的上海,跟早年的冒险家乐园,两者的区别,应该就像是王安忆和张爱玲的文字之间的距离一般。
至于《喜宝》,除了和《七月与安生》中男角的名字都叫家明外,其实亦舒故事本身还好,之前香港也拍过一版电影,但这回的超低分,真的还是由于太过平铺直叙,另外这边对于所谓的价值观是特别敏感的,尤其是最后出字幕时的花絮,竟然还在标榜片中所用的跑车是如何的“高端”,那真的就是赤裸裸的在炫富,和在微博上炫耀可以在故宫里开车,没什么本质的区别。退一万步说,前面郭采洁与张国柱这一对“忘年交”演得再正派,都会被片尾名车炫富的骚操作,拉低底线,扯掉胖次。
另外,之所以看好几部王导演的代表作,其实本来是想以庆山为引子,系统的谈一下王家卫的电影,因为一谈到都市文艺,他还是最有代表性的,但至少在我看来,也是最有误导性的,所以总是值得一谈的。但看了几部,感觉还是没有找到特别好的切入点,可能还没到时候。除了之前以张之亮的《武动天地》为例,谈到了《一代宗师》。有兴趣可点击: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341568/ “如何让《武动天地》避免《一代宗师》《梅兰芳》甚至《墨攻》的前后“文武”戏份割裂。”
反正用一句话来总结此评述,那便是:《八月未央》与《七月与安生》的区别,可能只在于叙事视角与剪辑,而究其原因,还是故事太简单,难以直接处理其中可能因为挑战世俗,而造成的“狗血”情节,而类似的处理差别,同样存在于王家卫的《摆渡人》和《2046》之中。
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大多数人都接受的常识,那就不需要我在这用近五千字的篇幅来“扫盲”。
那要改变这个情况,只能是一方面要让故事变得精巧与复杂,或者是在源头上就是采用极新鲜的创意与视角,而在这两方面,王家卫都是不折不扣的反面教材,片面仰仗欧洲电影界的所谓认可,“义无反顾”的对本身就缺乏精巧与创意的中国电影后来者,起到一个很是恶劣的“示范表率”作用。特别是他在《摆渡人》遭遇几乎一面倒的恶评时,在微博上说“我喜欢”,这与其说是“重金之下,必有勇导”,或者是放不下国际文艺大导的脸面,还不如是他缺乏最基本的自知与先见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