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田雨岚:过度付出的家长,你的努力到底是为了谁?


由宋佳、蒋欣、张国立等知名演员主演的电视剧《小舍得》正在热播,但是在追剧的过程中,笔者越看越觉得心惊:
如此家庭环境、教育环境“鸡”出来的娃,即便能在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考高分、上名校,可是,当他们成年之后,他们的精神心理状态会怎么样?
他们能接受每个人的必经之路是趋于平凡吗?能感受到生活中细小琐碎的幸福吗?在需要独立寻找目标并完成任务的情况下,他们能自己找到人生的方向,并持续付出努力吗?
对于这几个问题,笔者是持怀疑态度的。
剧中的子悠,是被父母用大量的金钱、时间以及课外班培养出来的学霸,4岁开始上各种课外班,圆周率能背到小数点后两千多位,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可是,从他身上我们并不能看到对于学习、对于知识发自内心的渴求,他所有的动力都是“外来的”,是妈妈田雨岚不断给他洗脑、不断给他灌输的,并不是他自身拥有的;
而在父母的“超强攻势”下,他根本无从思考,更没有机会去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只能屈从接受父母的威严,过得“被别人安排”的生活。

这样生活状态好吗?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他们殚精竭虑地为孩子筹谋未来,总想给孩子做最好、最正确的安排,让孩子人生路的每一步都不会走错、每一点滴的付出都不会白费,这个过程不可谓不努力、不心酸;
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拼命“配合”父母的安排,过着原本并不喜欢、并不想要的生活,还要假装乐在其中并考出高分,这个过程同样痛苦、同样心酸。
那么,如果父母与孩子都感觉不到快乐,那这个过程到底还有什么意义?
有人说这是教育内卷化必然的结果,所有的孩子都在拼命努力,你不努力,就只能变成欢欢那样的“学渣”——
门门功课落后,虽然一身才艺,但是到了小学四年级,照样会被同学们看不起。

所以有人说,作为父母,你以为快乐育儿是对孩子最大程度的尊重与爱护,但现实会狠狠教育你,天真的只能是孩子,绝不应该是大人。
但问题在于,作为父母,我们要负责的不只是孩子的当下,也不是小升初、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这十几年,而是他们的一生——
我们凭什么认为,相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牺牲孩子的内在感受、放弃一切情绪杂念去考第一、拿高分、上名校,就一定更为重要?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这段话被很多人点赞,那么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笔者以为,他是在跟家长们强调,从心理状态上来讲,过于严苛的要求孩子“优秀”正是家长的“全能自恋”的一种表现——
正是因为对自己太过自恋,太相信自己的感觉和智慧,所以家长才会认为自己对孩子的安排一定是对的,是理所当然的、无可辩驳的;
才会认为孩子的感受和意见是不重要的、不值得被采纳的;
也正是因为对自己太过自恋,父母总会不由自主地强调自己的付出、拔高自己的价值;
比如,与孩子之间一出现矛盾,家长都会声称“我都是为了你好”,“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

但事实上,“全能自恋”的家长满足的是自己的虚荣心,他们要的是自己的意志得到完全的贯彻,要的是所有人对自己的臣服;
哪怕在行驶意志的过程中自己也需要辛苦付出,但是这依然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
而被“全能自恋”型家长养育的孩子,“自我”是被完全压制的——
每一段关系是双方意志较量的过程;而在亲子关系中,如果父母的意志被贯彻执行,那孩子自然就没有空间去展现自己意志;
而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我意志”一直被压制,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自我”便会发育减缓、停止生长;
就像一株一直在压制在角落里的小苗,它见不到阳光和雨露,见不到自然界的风雨和周遭的蜂蝶,你让它如茁壮成长?
所以,笔者为什么会为子悠那么担心?
因为他的妈妈田雨岚做家长实在太用力——
她因为孩子的考试成绩而揭发老师、状告教育局,为了让孩子上金牌班左右求人、四处磕头,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也是使尽各种办法,威逼利诱也要让孩子达到自己要求;
而在这个过程中,她压根没有看到子悠的真实意愿和想法,她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贯彻执行自己的意志——这样的妈妈,你说她是为了谁?
所以,不要因为孩子年龄小就觉得他的感受不重要,不要因为孩子想法幼稚就剥夺了他选择和决定的权力,作为家长,我们养育的不仅是孩子的身体,更是他们的灵魂——
一个从小生长在压抑、痛苦、纠结中的孩子,一个从来没有机会展现自己意愿的孩子,一个根本不知道如何自主选择、只知道听话服从的孩子,你让他如何拥有热情奔放、自由而健康的灵魂?
谨以此文与所有“过度付出”的家长共勉:前进过程中不要跑得太快,记得等等孩子的”灵魂“,千万不要只感动了自己,却忘了孩子的眼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