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马福礼是老背书er,其实他是大boss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章回体、不是白开水、喊台词〉
一部可以在放映结束后和朋友讨论回味的电影,很有趣。章回体的设计,在每一章/回的开头已经写明了剧情,但却不会引起被剧透的烦躁,知道了结局反倒更好奇故事是怎么走向了结局。上一次有这种体验还是在武林外传。看一些评价认为电影没有在“讲人话”,但是我觉得不能所有影视作品都要像通俗家庭剧一样直白琐碎得像白水一样,得有些作品像酒似的,要咂摸一下,才能得到味儿。还有被讴病的“喊台词”,其实你很难说清楚电影里的舞台剧排练喊得那么大声,还有屁哥律师大声吆喝的那些道理,其实导演是不是也是想要讽刺喊台词的现象呢?因为你看啊,反倒是从来没有为自己解释,辩白过的马福礼,成为了最好的结局,他看似是在第一层的老背书er,其实是在第五层的真·故意杀人。
〈互文、信念感、说真话、好人〉
电影里通过现实和戏剧互文的方式表达的关键词“信念”,我认为是贯穿了每一个主要角色的。贾梅怡是信念感表现的最浅层也是最明显的一个,她信真爱,信导演,所以无畏无惧,信念感深到听从导演所说把第二自我变成了凤霞,找到了当年的拖拉机甚至还原了案件始终,最终打动了原本只是想睡她的导演,使得导演从唯唯诺诺不肯承认婚外情到为她净身出户。多多也是有信念的,或者说是执念,她只认准自己的理,从要孩子,到决定不要孩子,还有她对那个有家室的无情的“他”一直留恋,紧盯着手机里他的来电,只有多多自己能说服自己去行动。还有其他角色的信念就不一一讨论,因为我想讨论的是,其实马福礼才是真正把“信念”扎根到脑海深处的人。他从一开始就在贯彻“信念”二字,在至少一半章节里,观众通过他与导演、律师、屁哥的对话,看到的是一个毫无信念,毫无信仰,毫无行动力的马福礼,他甚至搞不明白豆花到底是咸是淡,我当时就想笑他“老背书er”,这几段同时也非常具喜剧感。但看完电影回来的路上,我才反应过来,表面上看他是如此毫无自我,但其实他的所有行动都是有指向性的,这个令人细思极恐的指向性就是:他其实不是想翻案,他是想维持“故意杀人”的原判,并且,同时,维持他在所有人眼里的“冤案”好人形象。从影片一开头就是这样的,他只陈述“法院判他故意杀人,他为了面子杀了二人”的真·事实。但永远会有一个角色帮他“喊冤”,就像彩蛋里,他老实交代媳妇肚子里就是个枕头,这是事实,但是主持人和台下的观众,却觉得很可乐,不相信那是枕头。这一幕,像不像开头几章时坐在影院的观众,马福礼从一出场饭桌上吃个饭就成功让我们都相信他这么懦弱胆小怕老婆甚至怕女儿的人,怎么可能是杀人犯。(这里突然想起信念感超强的多多好几次都说了她爸是杀人犯)不仅是周围的人相信他不是杀人犯,连马福礼自己都一直相信着的。所以马福礼最紧张的时刻,莫过于老苟说拖拉机找到了要带他去看的时候,他眼神颤抖,呼吸凌乱,急速穿过重重幕布,去看那拖拉机。那是他好人信念堪堪崩塌的时刻,幸好, 自我催眠大师马成功挽救了自己,通过那场他乱入话剧的梦,他成功说服了自己,自己就是刹车失灵才错杀二人(彩蛋告诉我们不是的,拖着红布的冷静的他是故意杀人,那个雨夜二人幽会在车底刻下结婚证,而被心里没底的表姐告知偷偷去了车里的马福礼,根本就没踩刹车,就像他对话剧演员喊的那样“你踩住啊你根本没踩住,你要有信念!”是的,真相就是无论是马福礼A还是话剧演员,都根本没踩住刹车,他们只是在演)马福礼A,故意松开刹车的杀人犯,把自己变成了马福礼B,被判冤案的好人老马,这就是身处第五层的马福礼的本我。所以,我想这部电影想留下的论题是,当一个自己都相信自己是好人的坏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