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的存在主义意涵

背景
最近听到一个说法:人类视网膜里有一个小小的区域,如果感光不足,就会直接传递信号给大脑,造成情绪低落甚至抑郁。
这说明光照和情绪是有直接的生理上的联系的。
可能正是这种联系,让北欧民族更严肃更冷淡,南欧民族更激情更感性,因为人们眼里摄入的光量不同,心情也就不同。
即使在短暂的夏天,北欧人眼里的世界也是低亮度,低饱和度的,这在他们拍的电影里表现无遗。比如《于特岛7月22日》,夏天的场景也让人冷透心肠。

这样的自然影调长期暗示下,北欧人的电影通常都是冷静、严峻的,有时甚至是寡淡的、严酷的。在他们内心的“冷”里,有时他们会更接近世界与生活的严酷本质。
也就是在这种气候和情绪的“冷”里,他们找到了酒,而且是烈酒。北欧是伏特加、威士忌这样的烈酒重要产销地,北欧人里不少嗜酒如命的酒腻子,不少北欧社会也都有酗酒的社会问题。
但北欧国家的政策对饮酒者并不友善。挪威、瑞典、冰岛等国都有禁酒或实施配额制的历史,现今的政府则依靠对零售商的限制,试图控制烈酒的获取和消费。
所以可以想象:在北欧,人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需要酒精,但酗酒又与北欧社会的严谨从众的道德观相左。酒精可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有时会成为道德议题。
这些是理解丹麦电影《酒精计划》的一些必要的背景。
故事

《酒精计划》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中年男人Martin是个中学老师,日子一天天变得单调沉闷,人也变得麻木和迟钝。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身边的几个中年男老师亦然。
有一天,他们在一次生日聚会上喝嗨了,突然发现酒是个好东西啊!有人提出说人类出生时身体内酒精含量低于0.05%,有人认为每个人应该每天都补齐差距,让自已每天都保持这个域值。

也就是说,每个人每天,都应该保持微醺的状态。
于是他们决定开始一个“酒精计划”,用自已的身体展开一场真人实验。
这几个本来都是严肃克制的男老师,现在每天都有偷偷整上几口,然后对着测试仪吹气,看看能不能达到那个0.05%。
生活在发生变化。酒精作用下的他们,开始表现出生活的热情,显示出一种奇怪的不那么克制的状态,不仅性趣大增,连上课都带劲多了。

然而酒精计划很快滑向酒瘾养成,他们开始无法保持身体中的低度酒精含量,而开始习惯性酗酒。
这时麻烦来了 --- 在学校里他们开始遭受白眼,家里开始闹得鸡犬不宁。酒精让他们High起来,但很快就开始High过头,走上了自毁的歧途 ……

误读
这样一个故事,很容易被理解成为是一个中年危机的描摹。这么看其实就浅了。
人届中年,自然有青春的消逝所带来的怅然若失的空虚感,就好像片头字幕引述的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话:
青春为何物?南柯一梦罢了 爱情为何物?梦中的造物罢了
但一部电影如果只是空洞地对中年人的失落发出一些嗟叹,其实并不会有多少打动力。因为那只是一个泛真理,一个事实而已。
让这个事实产生冲击力的,首先是酒精这个“触媒”,这个让人可以放怀,也可以自毁的奇怪的东西。它既是天使,也是魔鬼,让中年人的世界既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狱。
于是从尝试酒精计划的几个中年男人身上,我们看到有人悬崖勒马中止计划,回到正常人的生活秩序中;也看到有人心理世界被酒精击垮,走上生命的终结。
酒精本身无所谓好坏,到头来还看你如何面对它。

于是从《酒精计划》里似乎又读到一层劝诫的意味:小酌怡情,大饮伤身。Again,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大真理。
如果只是这样看,那真是浪费了《酒精计划》这样一部好电影了。
批判
那么该如何看懂《酒精计划》呢?
这就是这篇影评开头的背景的用处。试想这个酒精计划的故事如果发生在意大利、西班牙这种温暖纵情的南欧国家,它还会有那么强的打动力吗?
如果放在北美纳帕溪谷的葡园,我们拿到的会是一部《杯酒人生》那样的电影:温情回味有如红酒,但绝对不烈。

南欧温暖的气候培育出红酒,更哺育出一种纵情于感官和声色的精神,叫做酒神精神,这在昏暗阴冷的北欧是没有土壤的。
正是北欧的文化氛围与酒神精神的反差,让《酒精计划》有了更深的寓意。
然而北欧的“冷”,也并不是单指天气,更指向社会人文。
这里就要提到本片导演Thomas Vinterberg 和主演
Mads Mikkelsen 合作的另一部力作 --- 《狩猎》。

那是一部令我震惊的电影:在阴冷的北欧小镇,在严苛的社会环境中,一个男人瞬间从狩猎者变成猎物,他如困兽一般的斗争,不是指向凶犯,而是身边那些善良同时心怀恐惧的人们。
对那种高举道德大棒的铁板一块的社会,你会有点不寒而栗的感觉。

这种冷感在《酒精计划》里重现了。那样一个生硬刻板的社会,对酒精保持着一种煞有介事的道德批评态度,反过来又刺激着人们的贪杯,让酗酒成为社会问题。
这里有的是一种反讽。
哲学
所以我看《酒精计划》是社会批判性的,在中年危机之外,在酒精的天使及魔鬼属性之外,电影要展示的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层面的压抑,以及普通人如何能从那种压抑中解脱出来 --- 用政治正确或不正确的方式。
还好我所喜爱的演员“麦叔”所饰演的中年男人Martin,在经历了酒精计划带来的天堂和地狱之后,他真的解脱和“放下”了。
片尾的一段麦叔的即兴舞蹈,竟然是很久以来都没看到过的温暖动人场景。

以至于我忍不住录了屏,将这段舞蹈来回看了不少次:
《酒精计划》最后一场戏里麦叔献舞,谁说中年人不能热血?#电影片段_腾讯视频v.qq.com
这时才明白电影里为什么以克尔凯郭尔的诗句开篇,又在剧中插入一段关于克氏哲学的对白。因为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否定施加于人的先决性的责任和意志,而鼓励人用热情和“信心的跳跃”去拥抱真理。
那么麦叔的舞,不就正是“信心的跳跃”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