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成人低估的爆款动画片——《冰雪奇缘》心理视角解读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家有小女儿,《冰雪奇缘》毫无悬念的成了我的必修课。
但我很快发现这部片的野心远不止给小女孩提供公主情结,而更让我惊讶的是,很少人知道这部片到底在讲什么。
尽管100个人看《哈姆雷特》可能有100种诠释,但我总觉得不从心理视角解读,《冰雪奇缘》的很多设定就成了莫名的生搬硬造。
这真的只是王子公主的童话故事吗?
还是事关每个人的生命探讨?
我们来看看:
首先要了解一个重要的西方文化背景:
嬉皮士运动之后,一种声音越来越流行,就是“做自己,听从内心的声音,释放天性”。
但问题随之而来:释放天性违反社会规范怎么办?违反道德怎么办?伤害别人怎么办?
如何平衡、调和这种矛盾成了很多文艺作品的主题,《冰雪奇缘》的童话设定则让这种讨论更天马行空。
爱莎从小就有冰的魔法,这是她独特的、其他人没有的东西。
所以,是的,冰的魔法代表着爱莎的天性。
而故事的主线也不是什么姐妹情深、王子公主,而是爱莎怎样对待自己的魔法,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天性。
爱莎从小就自由自在的释放天性,快乐、幸福。
直到有一天,天性伤害了最亲的人——妹妹安娜。
尽管地精爷爷救回了安娜,但他的话也吓到了爱莎:“魔法(天性)固然美好,但却潜藏着巨大的危险!你要学会控制它!恐惧,将是你的敌人。”
每个人都有天性,但每个人又都被告诫不能完全按天性走,因为天性可能会与道德、社会规范、传统等相冲突。
如果有的人天性恰好比较符合社会规范,就会如鱼得水。
比如安娜,她没魔法,心思简单,天真烂漫,可以无拘无束的长大。
但有的天性看起来就不那么人畜无害了。
如果我的天性很危险,会伤害别人,那我该怎么做?
压抑它。
不光是不让它伤害别人,还要不让它显露出来,不让任何人看到它。
因为只要它有伤人的可能性,别人就会害怕,就会先攻击我。
仅仅是拥有这种天性就已经是我的罪过了。
但控制天性可不简单,尤其要把它压抑到别人看不到的程度。
因为被压抑的东西非但不会消失,反而会随着压抑的持续越来越强大。
这时,稍微的刺激就可能成为一根点燃火药桶的导火索。
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是让自己冷漠、麻木,不再与人坦诚、深入的接触。
关闭房门、关闭城堡乃至关闭国门——表面是爱莎把自己藏起来、把魔法藏起来,但其实隐喻的是:她深藏真心、不再显露于人。
因为压抑天性就是戴上面具,不再以真实面目示人。
而与人交心会暴露天性,这可能伤害别人,也可能被人伤害。
这样,爱莎表面上仍与大家生活在一起,但内心却筑起一道高墙,把所有人,包括自己最亲的人,也隔离在外。
目的达到了:没有人再受伤了。
但弊端也很明显:
压抑的魔法(天性)并不会消失,需要无时不刻的控制,会让人筋疲力竭;
更让人沮丧的是,从此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沟通。
每天听着门外安娜热切的敲门声、感受手上日益增长的魔法力量,爱莎感到煎熬、挣扎、绝望。
没人能完全控制自己的魔法(天性),稍有松懈,尾巴就会露出来。
加冕日,一个国门、家门必须打开的时刻,在一系列事件的刺激下,爱莎终于失控了。
多年的伪装毁于一旦,更糟的是,长期的压抑让魔法(天性)一触即发,差点再次伤人。
这一下面具彻底掉落、人设彻底崩塌,而且是众目睽睽之下。
再没机会挽回人设,也再没机会回头做“好女孩”了。
罐子破了,不破摔还能怎样?
于是,爱莎“黑化”(释放天性)了。
主题曲《随它吧(let it go)》清楚的描述了这个过程:
Don't let them in, don't let them see; 别让他们进来,别让他们看到
Be the good girl you always have to be; 必须做好女孩,像我之前一样
Conceal, don't feel, don't let them know;掩饰、冷漠、不让他们知道
Well, now they know; 完了,现在他们知道了
Let it go, let it go 随它吧,随它吧
Can't hold it back anymore; 回头已没有办法
Let it go, let it go; 随它吧,随它吧
...
It's funny how some distance makes everything seem small;距离令事物变小
And the fears that once controlled me can't get to me at all; 曾困扰我的恐惧也慢慢消失
It's time to see what I can do;是时候看看我能做些什麼了
To test the limits and break through; 尝试极限?突破?
No right, no wrong, no rules for me;没有对错,没有规则
I'm free;我自由了
...
但爱莎的“黑化”并不彻底,因为她的善良没有变。
她想要释放天性,却又不想伤害别人,所以她只能逃离人群,逃到没有人烟的地方。
这其实是我们对待天性较普遍的两种态度:
要么拼命压抑、掩盖天性,戴着面具、夹着尾巴做人,做不是自己的那个人;
要么逃离社会、逃离人群,在几乎没有社会关系的地方彻底撕掉面具、释放自我。
但很容易看出,这两种方式都很极端:
压抑天性固然难受,逃离人群却也酸楚。
爱莎唱道:“A kingdom of isolation,And it looks like I'm the queen;与世隔绝的国土,我是那儿的皇后”。
这句话可以也理解成——我就是那个最孤独的人,哪怕能释放天性、随心所欲。
难道,就真的没有两全其美的方式吗?
爱莎看不到。
但安娜不信邪。
她是顺着天性长大的,她的成长中只有爱、没有压抑,她不明白天性怎么会是错的。
同时她又相信人需要社会、需要关系,就像她需要爱莎、爱莎也需要她一样。
所以她简单、固执的认为两者一定不是天然相斥的,一定有某种方式可以两全其美。
这是她的直觉,而她对自己的直觉充满信任。
于是安娜一意孤行去找爱莎,哪怕大家都不理解,哪怕爱莎刻意冷淡,她都没有放弃。
她相信能把释放天性的爱莎带回人群。
但爱莎不相信。
她害怕伤害别人,也害怕被人伤害,更害怕被人像怪物般的看待。
恐惧,充斥着她的内心。
地精的话应验了——“恐惧,将是你的敌人”。
在恐惧的笼罩下,爱莎不但无法重返人群,还失去对魔法(天性)的控制,再次伤到了安娜。
但安娜又一次站了起来(论被爱包围、天性不被压抑的孩子长大后会有多强大),并凭着对姐姐的爱舍身救了爱莎。
奇迹出现了:安娜从冰封中恢复,之前冰封的一切也全都解冻了。
原来,爱可以解除魔法,
只要凭着爱意,魔法就不会伤害人。
这算是比较典型的西方思想,其逻辑是只要有爱,天性就不会伤害到人。
听起来也确实合理:怀着爱意,怎么可能伤害人呢?
于是,恼人的两难问题终于有了个happy ending。
这时再回头看看,我们可以发现故事主线非常完整的体现了西方文化对天性问题的思考:从在人群中压抑天性,到离开人群释放天性,再到最终找到在人群中释放天性的完美方案——凭着爱。
----------------------------------------------剧情分割线---------------------------------------------------
只是,这真的是完美的解决方案吗?
怀着爱,天性真的就不会伤害别人了吗?
我不这么认为,举个例子:
耶稣算是心中有爱的典型吧,但他还是伤害到了别人。
如果别人不是被他伤得那么重,又何至于把他钉上十字架?
当然我们可以说那些是坏人,然后调整一下说法:
只要有爱,天性就不会伤害到好人。
但如此一来我们就面临着更大的麻烦:
怎么评判一个人是不是好人?谁来评判?
不光这样,我们还要接着评判到底什么是“爱”:
因为情侣可能口口声声说自己是爱,但对方却觉得被控制;
父母可能口口声声说自己是爱,但孩子却觉得被压抑。
那么,怎么评判?谁来评判?
我是推崇大道至简的人,这种越解释越复杂的方案不是我喜欢的,所以我把它直接否决了。
(对了,剧情分割线以下都是我的主观看法,请慎重吸收)
那还有在人群中释放天性的解决方案吗?
有。
我的解决方案是:
不用刻意逃离,就在人群中释放天性。
也许天性会伤害到某些人,就让它发生,这是没办法的事。
这样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有个基础的假设:
如果每个人都释放天性,都不戴面具生活,就不会有人受到伤害。
事实上,如果有人被天性伤害,不是因为天性不好,而是他们戴着面具。
天性只会伤害到面具,伤害不到天性。
“既然天性不会伤害天性,那爱莎怎么就伤害安娜了呢?
还两次!安娜可没戴面具吧。
还有,加冕日,爱莎也差点伤害到其他人。
这些怎么解释?”
当然,我可以说这是剧本不合理,但我想了想,这些事件还真能找到依据:
第一次伤害是爱莎和爱娜都还小的时候。
婴幼儿时期(我们就不较真她俩的年龄了)孩子还没建立起完善的主客体及人际边界概念,这时放任孩子们按天性自由互动,经常会一团糟:争抢、吵闹、动武。
这不是天性的问题,而是认知还没达到一定程度的问题。
而随着年龄增长、认知发展,问题自然就会解决。
第二次伤害是爱莎被强烈恐惧笼罩的时候。
安娜执着的想把爱莎带回人群,但那时正是爱莎刚逃离人群,对人群有深深恐惧的时候。
在这种剧烈的情绪下爱莎无法再保持冷静、保持理智。
养过狗的朋友可能知道(我养过),绝大多数情况下狗攻击人不是因为它想攻击人(不是它的本意,也不是它的天性),而是它被强烈的恐惧笼罩——也许是人的捉弄,也许是陌生的环境,也许是突发的事件,总之,狗感到了强烈的威胁,这时它的行为会变得极不稳定。
因此,这种意外伤害同样不能归因于天性,而是恐惧。
我们要做的不是压抑天性,而是学习如何面对、处理恐惧。
至于加冕日那次,也有恐惧的因素,但还有更关键的一种必然:被压抑后的反弹。
把弹簧压到底,突然放开,它会快速弹向另一个极端,之后才慢慢回到中间的稳定状态。
任何被压抑的事物也都一样,一旦释放,一定会有一段报复性反弹期。
这是经常被人拿来诟病天性的理由:你说不要压抑天性?只要一放松他们就会冲向另一个极端,那怎么办?
确实,撤掉压抑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事实:
改革开放前很多年对财富、金钱的压抑,导致一改革开放大家一切向钱看。
西方社会在长期性压抑后一经历性解放马上变成性泛滥。
爱莎一旦不再压抑魔法就立即爆发出惊人的破坏力。
这些极端都不见得是好事,我也同意。
但我觉得这是回归自然的必然过程,有压抑就会有反弹,只有让它反弹才可能最终回到自然的状态。
因此,我接受这种反弹。
筑起大坝阻断河流,水位会越来越高,大坝会越来越危险。
这时有人提议炸掉大坝,让水流回归自然,筑坝的人肯定会反对:
炸坝?你疯了吗?炸了坝就是大洪水!不光不能炸,还要继续筑高!
确实,炸坝肯定有洪水,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我觉得筑坝人的逻辑其实是有问题的:
真正带来洪水的不是炸坝,而是筑坝,洪水其实是在筑坝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的。
也许有办法能逐步、可控的拆除大坝,但如果只能筑坝、炸坝二选一的话,我选择炸坝。
因为在我看来,没有坝的状态才是真正没有问题的状态。
所以我的结论是:天性没有错。
也许它会伤害别人,也许它会跟传统、道德、社会规范相冲突,但这些并不见得是它的错。
我这样说不是我一定要伤害别人(也有可能会),或者我非要跟传统、道德、社会规范对抗。
我可能也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也可能会妥协,因为伤害别人不是我本意,一意孤行也可能会招惹很多麻烦。
这就跟我请印度人来家里做客不会端上一盘牛肉一样,不是因为我认为吃牛肉有错,而是我尊重他们的选择,同时也不想把事情搞砸。
但我不需要太刻意去掩饰我喜欢牛肉的事实,被他发现冰箱里的牛肉我也不会羞愧难当。
因为我知道,喜欢牛肉并不是我的错。
同样的,我在社会关系中也可能会适当控制自己的天性,但我不必太刻意的去掩饰它,被别人发现我也不会羞愧难当。
因为我知道,我没有错,
天性没有错。
(后记:看了些《冰雪奇缘》的影评,惊讶的发现好像没有人从天性的角度来解读这部电影。倒是有不少人把爱莎的魔法解读为同性恋倾向,这样说倒也没错,因为同性恋倾向也是天性的一种,所以解读起来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如果从更高层面的天性也能解释得通,那么停留在同性恋角度就没必要了。所以我决定还是写这样一篇比较过时(过时八年了)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