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江湖注定与庙堂相连,就留他一条命罢。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PS:我只看了电视剧,计划要看书。个人理解,含微剧透,高抬贵手。
其实,我已经是第三次打开《少年游之一寸相思》了。并不是三刷,而是前两次没有坚持下来。
第一次,是因为王晰唱了片头曲《相思》。他和弦子温情的嗓音,很美的曲调,尤其是晏几道的词,让我喜欢得不得了。加之网评不错,就很想打开这个剧看一看。可是无奈我对武侠其实无感,所以也就两三集,就不了了之了。
第二次,是受了朋友的安利,决心再试一次。这次更加沉下心来,看了六七集,还是没有坚持下来。我本以为这部剧就这么离开我的世界了,但是我不知道的是,它已经在我心里留下了痕迹。
第三次,真是亏了同行的衬托。最近的某部剧可谓大火,是以原著武侠之名改编的一场闹剧。作为原著粉,我看着电视剧时,脑子里却想的都是《少年游》里的场景。火剧衬托的《少年游》真实、朴素、饱满。尽管没有粉嫩嫩的主角脸,没有华丽丽的服化道,但是能感觉到,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侠客们的人生。于是我又一次点开这部剧,并一发不可收拾。
优势和劣势,往往都是相对而言的。这部剧的劣势,就是全员都是普通人的面目,而这恰恰将剧情推到了前面,让这部剧真实,不至于变成样子货。看得出,剧组并不富裕,所以主角们很少换衣服,布景也不多,群演更是少得可怜。但是就是这样,体现出了一个真实的百姓生活。主角们都不算大红大紫,都没什么荧幕上的偶像包袱,所以无论嬉笑怒骂、伤心流泪,都是那样的真情实感。不做作,不假惺惺的,本就是一种美。
说到真实,还有轻功。我说不清武侠和仙侠的区别,从最浅层的理解,就是一个是人,一个是妄图成仙的人。那人都要成仙了,轻功满天飞也就不新鲜了。可是武侠,讲的是人的故事。所以在很多剧里动辄从这间房顶跳到那间房顶,从这棵树飞到好几棵树以外的一棵树,这还是武侠吗?而《少年游》轻功止于飞檐走壁蹿房越脊,停在人类极限,还显示出了侠士们超出常人的能力。我不喜欢活在梦里,我喜欢这种真实。古道中在崖壁上按密码那里,真的是帅气极了。
一说真实,二则不能用爽剧的衡量标准看《少年游》。很多人说《少年游》节奏太慢了。我看不然。很多剧光谈恋爱就能连着谈两三集,这不慢?相反《少年游》,我觉得刚刚好,而且很耐看。剧情很丰满,不至于让人想快进,每一集重点剧情交替,给人一种设身处地的感觉。十集就可以讲别的剧十五集甚至二十集的情节,没有注水,没有拖沓,没有为了凸显主角的脸而特意加上的恋爱环节,这难道不是一种良心?《少年游》不是爽剧,男主没有武功盖世,没有神机妙算,他只是一个背负家国和江湖双重使命的年轻人。他没有万千仆从手下,唯一的徒弟还是安排保他自己性命的。而已。女主也没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不过就是周正标致而已,她没有婀娜的身姿(很多人诟病女主身材,就好像自己身材多好一样),无父无母,一心只想救好自己如父的师父,面对男主,面对感情,她也只能把父亲放在第一位。难道不对吗?难道抛家舍业只追着情爱走就是正常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连皇帝都身不由己,何况普通人。
武侠之魂,亦有忠孝节义,既入江湖,大不了以命周全。剧中有很多不得不纠结的抉择,有很多不该死却死去的角色。靖安侯为保皇权凛然赴死,哀帝再入红尘泰然自尽,是谓忠;苏云落十年频入险境只为得到救师父性命,沈曼青殷长歌放下私仇回救门派,是谓孝;沈曼青心有所属拒绝沐英是谓节;谢离为报当年之恩护苏璇,殷长歌为守结拜诺言感化朱厌,是谓义。这,是江湖之情!有很多人视之为糟粕,觉得忠孝节义是封建统治的余毒,作为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可真的是这样吗?只是说法不同了而已。新时代,爱国爱党是谓忠,孝亲尊师是谓孝,自爱自制是谓节,真诚友善是谓义,我认为完全不冲突。其实最被视为糟粕的节,正是被现代人所误解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心理学家李玫瑾就在一次节目里真诚的建议,无论男女都要重视自己的节,一是从心理生理角度分析,失节则易失智;二是做人,要有底线。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武侠剧该传达出来的正能量。
不能否认,导演和编剧的功力还可以提升。很多人说,这就是一部经费、剧本和演员都低一级的江湖版琅琊榜。对于人设,其实应该是有因有果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没说清楚,显得男主女主都是面薄心狠的面瘫脸。对于朝堂,威宁侯一家独大,皇帝居然可以靠一些所谓的证据就把威宁侯逼得失去理智,当朝堂是菜市场吗?谁声音大谁说得对。庙堂之争必须势均力敌,可是前面铺垫的威宁侯一家独大,就显得最后的结尾有些幼稚。朱厌的黑化也显得有些牵强,靠多重人格倒是显得有些新颖,可是既然性格有缺陷,前面并没有多少铺垫,既然是个好孩子,后面黑化的如此彻底也是奇奇怪怪。这一闹显得中间乱七八糟的,让人觉得这个剧估计会烂尾一样(还好没弃剧)。这算是个我认为的不当之处。综上所述,减掉一星。
确是《少年游》,让我对武侠题材产生了兴趣,也让我思考起,庙堂与江湖的关系。
我看过的描述庙堂和江湖之间的关系,基本就只有《水浒传》了。因为庙堂的戕害,一些英雄流落江湖,又因为庙堂的威逼利诱,英雄们离开了江湖。或死或伤,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这么想来,也是因为这个理由,当《少年游》开场的家国和江湖重合,我心生了一些抵触。《琅琊榜》也不是没看过,很喜欢,甚至三刷四刷。但我并没有拿它当江湖来看。江左梅郎在江湖中做过什么我并不知道,我看到的,他是江湖里的君主,一心入庙堂搅动风云,庙堂就是他的江湖。
《少年游》却不同。他表现的,是无法摆脱庙堂,却依旧我行我素的江湖,是已然身不由己,却心知正邪对错的江湖。
我从不相信人真有入骨髓的恶意。人都是会趋利避害的,即便作恶,即便底线越来越低,他也不会不知道自己在做错事。所以有些电视剧里,总演得反派明明丧尽天良还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样子,就很让人莫名其妙。
《少年游》中的正阳掌门,表面上,为了一己私欲与朝廷合作,一步一步走入深渊,无所顾忌的消灭着异己,可剧中,也说了他在后悔。江湖之所以成为江湖,是因为它的衡量标准与庙堂不同,江湖所看重的,庙堂未必在意,而庙堂看重的,江湖也未必接受,这也就是江湖人的骨气。为了私欲,他没了骨气,成了朝廷的工具,他也悔。但是后悔有用吗?诚心认错就能弥补之前的损失吗?不能!所以他只能继续走,继续错。当报应到眼前,临死之际,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说出肺腑之言,并把门派的未来,托付给沈曼青。他认错,他伏诛,他更希望门派还有未来,他没有单纯的说声对不起就敷衍了事,而是给了沈曼青重振门派的重担。这是重担,也是对徒弟的认可,对徒弟的期许,还有对徒弟的愧疚。正是这样复杂的感情,让沈曼青放下芥蒂,成就结局。
再说威宁侯。一手遮天的权贵,要天下都是他的,管控着多方势力。他自认聪明,利用江湖来为朝堂工作,但是他没意识到这本就是一个错误。他以为他威慑朱厌一跪,朱厌便是屈服了?他以为他可以用庙堂的手段困住左卿辞,江湖人便无能为力了?江湖人有江湖人的气节,江湖人有江湖人的手段。就好比交响乐与摇滚。都是艺术,都具有可欣赏的美,都有自己的拥趸。你说非要融合出什么作品,也不是不行,甚至会是很经典的作品。但摇滚是否能融合交响的高雅,交响又能否兼收摇滚的释放,这本就是不可调和的。
所以,我很喜欢《少年游》的结尾。无论怎样,左卿辞和苏云落还是活着回到了江湖。也不知道左卿辞怎么保住的命,剧中没有交代,也许怕随口一说显得太水,认真演又拖沓。反正至少皇帝没有再为难他们。 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这是庙堂的宽容,也是我期待的宽容。对于好人,不如就留他一条命罢。
说白了,这剧没有声势,就是因为没有资本推动,没有过多地商业干预。而不知什么时候,资本推动的,反而成了主流。我姑且把资本推动下的电视剧产业比喻为庙堂,谁让他声势浩大。而《少年游》这样的剧,就好像托生于江湖,区区无名小辈,只想像大侠挑战,请教一二,只想跟庙堂对着干,好不快意。既然不是一个类型,既然不是一种目的,那庙堂与江湖的差距,为什么不能各自美丽。这部剧就像是资本市场里的一部尝试真诚的作品,我相信,对于这样的诚意,也会留他一条命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