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青春,是下课后的单车和晚上的电话

离开高中的自己已经有很多年,所以青春剧全然不在我想看的范畴。因为唐探三实在败坏好感,把小刘的《最好的我们》拿出来洗眼睛,不料却在午夜的被窝哭得像是一场迟来的忏悔。是啊,忏悔,本来代入的是耿耿,结果发现自己最后却有些不地道的行为像余淮……大学里,老同桌来看我们学校找过我,约过我,不料,最后失约的,却是我。
那三年的高中,就像这电视剧一样,开始有多温馨甜美,结局就有多难以挥手——所以有人说,一个人如果童年太幸福,那么她会一直是小孩子。同理,如果一个人的高中太幸福,那么她大约就一直是高中生吧……大学的生活对我来说没有太多存在感,也许是很多的心有不甘——与闪光的高中日子比起来。最为显著的,莫过于9:1的男女比例了:9成是女生。女儿国的日子,动心什么的,有些不容易,以至于后来大学的美好的回忆是在实习单位——尽管最后还是烂尾,这是后话。
就像耿耿一样,从一个普通中学考进了另一个中心区的重点中学,这至今是我觉得幸运又自豪的。但如果那时就看过这部剧,恐怕,文理分科的时候,就不会那么感情用事吧——用理性,而不是因为不舍是如此重要,可惜了解地太晚,用上了后来将近十年的时间才明白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真是可笑。
啊,青春,如果不是这部电视剧,我恐怕都忘了,我的青春里,也有那条长长的小马路上和同学一起沿着单车回家的记忆——只是,能像他俩一样从高一走到高三是多可贵,我的暗恋,恐怕只是在那条道路上看着后来的他们一路骑行的倒影。
对了,青春,如果不是这部电视剧,我恐怕也忘了,我的青春里,也有这么一个打电话问作业的同学,原来我的喜欢是那么明显,而可惜那个人不是同桌——是不是如果恰好重合,我们就会在十年后重逢呢?
可是重逢又有什么意义呢?听到同桌结婚的消息,虽然不意外,也会觉得心中一紧。我已经迷迷糊糊地度过一段青春时光,而那些时光里的人早就从舞台上谢幕退场,留下执拗地我,还希望等到一段所谓的爱情。嗯,不是留在原地的等待,却还是在等待,爱情。
听说后来很多同班同学结婚了,真好。前两年母校130周年庆的时候,高中老师提到请大家回去。可是我还没有混出该有的样子,我不敢回去——近乡情更怯大约如此吧。而不敢面对那个刁蛮、傻气的自己恐怕也是很大的原因吧。有多么深爱,便有多么害怕。有多么不想谈起,就有多么难以磨灭的难以忘记。那时的我真是荒唐啊——就像一个青年人一样的对于罗曼蒂克与戏剧感的执着与荒唐,也像一个青年人更古不变的悲伤一样。
现在想想,自己又是何德何能,能让大家一直对我那么包容呢——大约就只是因为一门功课好,所以有着莫名其妙的自信?谁知道呢,年少时候的人总是没心没肺的。那时在全年级12个班中最好的班级,小小的自负成了理所当然的标签——现在想来那是怎样的狂热病啊,那时的我伤害了多少人啊,我感到愧疚,也许这是为什么后来考进那样一个大学,作为惩罚吧,做错事,总是要受到处罚的。到了今天,我似乎开始敢于面对这样的成长道路了。
高中的理科班,高中的物理竞赛,高中的春秋游,高中淡淡的恋师情节,高中的一切一切,甚至高中的军训……那么多那么多那么多的爱与幸福曾经真实的环绕在周围,以至于在最后,实在没有勇气在文理分班的时候,离开那个集体——多傻气啊。班主任明明是为了我的长处考虑,可我又干了什么呢?我只是愚昧地希望和他们在一起,走到最后——如果那时候看过这个电视剧,也许会知道,张平说的那句:现在短暂的分离,是为了未来长久的相聚吧。
现在的我,在这样一个黑漆漆的春夜,怀想着遥远的青春的夏末。我想,那些能让我心中一紧的片子在我的观影经历里已经不太多了。而这部于我,恐怕是一次老天赐予的难得的与年少的我对话和解的机会吧。谢谢创作者们,以及谢谢那时候的同学,包容那时候不成熟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