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

1、戈文德教授,代表党中的知识分子阶层,在被警察审问时,葛文德教授说:“我不承认这种民主,不尊重穷人的民主”;在游击队首领被抓获、游击队资金短缺,急需补充的时候,葛文德教授说,我们要倾尽所有去帮助被强拆的村民。
2、女游击队长浠珠,代表党中的无产阶级,浠珠9岁的时候,因为家里借了高利贷,在两个姐姐已经被卖去抵债的情况下,自己也要被卖,浠珠就逃离加入了游击队,在一次躲避警察的突袭中,浠珠为了保护警察挟持的妇女儿童,主动暴露自己,惨遭非人的折磨;
3、卧底卡比尔,代表党中的进步中层阶级,卡比尔出身贫寒,靠高富帅朋友的资助完成学业,成为上层阶级的附庸,他的出身,注定他会对无产阶级产生同情,在卧底过程中,认清了警察和政府的真面目,也了解的党的主义,弃暗投明。
整部电影,围绕这几个角色,以小观大,展现出马列主义政党初始阶段的构成,在历史中,这几类角色极具代表性
我想起《巴比伦柏林》中的汉斯代腾律师,免费为穷人打官司,不接受金钱交易,只接受劳动换取劳动;这些知识分子,作为党的智囊,具象化了党的理想和主义,杜绝的革命变成狭隘的农民起义;他们的作用不止于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知识分子,在革命群众中也起到了启蒙的作用,使革命的队伍跟旧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点我们可以看两者之间的对比;革命队伍中的战士,为了保护人民,可以牺牲自己,而警察部队,随意压榨人民,连摆地摊的老人微薄的收入也不放过,从具象的人来看,他们何尝不是来自底层的人民中,橘生淮南则为橘,进入了革命队伍,就有牺牲自己保护人民的觉悟,进入旧势力的军队,就压榨百姓。
印度这个国家,车头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车身还在封建社会,有大部分在上与下之间拉扯的阶层,他们可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不掌握生产资料,在城市中做些看起来体面的工作,能够享受到部分社会福利;大部分印度人,还是活在原有的前现代社会状态,附庸着大小地主,做朝不保夕的佃农,抗风险能力极差,完全没享受到社会的进步带来的红利,最近席卷印度全国的农民抗议即是表现,这给纳萨尔派的存在提供了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