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经历过,却感同身受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我是在各个地方被自来水安利的来看这部剧的,作为很少看剧的人,两天看完了23集,全程没有快进。看完之后人有点懵,半天缓不出来。真是一个相当优秀的故事。相当值得看,绝对好看。
扪心自问,出生在2000年的我并没有经历过那样悲惨的生活,但是我却实实在在的对里面的的每一个角色产生了共情。感觉他们的每一句话都是符合身份的。
山海情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合理,真实。每个人都是复杂的,没有纯粹的恶,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理由,却造成了许许多多的冲突与矛盾。但在许多地方可以看见温暖人心的善良。里面一个个角色我现在回想起来,似乎都能在脑子里勾勒出一个鲜活的画面。
这部片子我最想夸赞的就是他对农民的写实描述。正如《乡土中国》里面说的长老统治与差序格局简直是一模一样。长老统治最核心的就是乡土中国的不变性。涌泉村的父老们常年生活在几乎一成不变的环境里,长辈辈分往往也意味着经验丰富,富有权威。在德福在村里办事的时候能相当明显的体现出来。所有的人不自觉表流出对辈分的尊重,是中国乡村社会生活过的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虽然说我个人的思想观念已经不是这样(或者说更像得花,有理最重要)。
小农是有局限性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万幸的是导演没有把贫穷神圣化或者污名化,没有用刻板印象来刻画村民。我也因为大有的短视而替他们感到生气,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我也能对此表示理解。而村民们的淳朴也让我潸然泪下,无论是帮水花盖房子,送行凌教授,还是帮忙大有叔救火,朴实的乡村情感都令我无比感动。
还有就是扶贫工作的艰难。说实话,我自己多多少少对落后地区是有点优越感的,觉得他们的落后是自找的,短视自私的人民是怎么样都帮不起来的。但是我看了这部剧也明白了,环境是塑造一个人的重要因素。是我自己的形成了片面的印象,只看到了他们吃掉了扶贫鸡,宁愿只吃救济粮也不愿意自己主动努力脱贫。但在他们自己的道德体系里他们是自圆其说的。这就更让我对扶贫的工作有了钦佩。这是一部理想主义者的史诗。是脚踏实地,面对一个个困难问题的现实主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与人斗其乐无穷,与天斗其乐无穷”的豪迈与洒脱。其中有土生土长的涌泉村支书马得福,有张树成;更有凌教授,白校长还有厦大毕业来支教的老师(忘记名字了),他们都深切的爱着这片土地,都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地日子。这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些话看似高大上,不接地气,却是马得福骑着自行车在乡村奔走时的最好的注脚。
故事里的人物都相当的鲜活。得福,得宝,水花,大有,马喊水这是我最喜欢的几个角色,排名分先后。对于每个人我都有说不完的话想写,由于篇幅限制就算了,这部片真的让我难忘,也让我了解到很多,也许我能意识到自己肤浅片面也是一件好事,要保持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