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属于我自己

这部音乐剧回答了我两个问题:我喜欢的苦情戏是什么样的?法扎为什么没法打动我?
写下这段,是看完05年发行的第一张CD的内容,剧情刚刚过半时。伊丽莎白走向觉醒,向死神和国王表示拒绝。(按翻译或许应该称皇帝,但有点奇怪我还是用国王指代了)
知道这部剧,是因为最近重看大悲,循环听艾潘妮的那首on my own,被这样的爱情虐得心痒痒,忍不住让自己再痛一点。于是四处找人推荐,想看点更苦情的东西。
其实本来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艾潘妮这个角色如此打动我?难道就是因为一个简单的“虐”字?找到伊丽莎白和她的共同点之后才豁然开朗。
她们的性格都由出身决定,泥泞里的艾潘妮野蛮生长,囚笼里的伊丽莎白渴望解放;她们出于自己的性格爱上了一个自己必然会爱上的人,马吕斯是野草般的艾潘妮必然向往的阳光,国王和伊丽莎白处境相同又相对软弱,自然能够引起她的怜爱,死神更不必说,最简单也最遥远的解脱,没有人不爱却也没有人会轻易选择;她们爱上的人,出于他们的出身和所处环境,又必然无法给她们幸福,光是触碰不到的,笼子里的同伴当然也没法帮你出去,死神毕竟在另一个世界……
于是两人的爱情悲剧都内蕴着某种命运的必然性,代码一样冰冷地运转,飞蛾扑火式地蚕食着她们的生命力,也因而吸引着不自量力的观众前去吊唁。
所幸,伊丽莎白并不是又一个为了狗屁不值的男人郁郁而终的女人,为母更刚的命运轨迹唤醒了她内心深处的坚定与反叛精神。“我只属于我自己”才是唯一正确的觉醒证书。但与此同时,她抗争的开始也意味着彻底陷进宫廷斗争的沼泽,那位自由的少女成为了高高在上的王后,开始用人民的汗血做胭脂……
另外,很高兴本剧做出了更加现实而讽刺的预设,而不像我们常看到的那样,开启莫名其妙的争权夺利大女主剧情。在宫廷内无依无靠无权无势的伊丽莎白只能以美貌为武器,踩着男人杀出一条血路。无比期待她在第二部分中的作为,但我实在不舍得一次性看完。
另外想谈谈这部剧在制造张力和表情达意方面的优越性。
开头我就跪了。审判、拒不认罪、死神出场、低吟,沉重而压抑,人们咬牙切齿地用肺腑发出的声音,呼唤着伊丽莎白的名字。把观众对女主的好奇拉扯到顶点,死神爱着的女人会是什么样的?
而后,少女时期的伊丽莎白出场,清亮的声音打破了剧场中遗留的阴霾,你几乎立刻就会爱上这个呼喊着诗歌舞蹈和骑马的女孩。但是又不免留下一丝隐忧,她会遭遇什么?她会变成什么样?伊丽莎白对于自由和死亡的呼唤同样地震聋发聩,也同样地充满感伤。
国王出场的唱段我更是爱透了。侍臣和母亲围绕他转圈,为他歌功颂德,僵硬得像是机械运转的八音盒。场面嘈杂而滑稽,独独缺了国王自己的声音。于是他们歌功颂德的声音越大,越滑稽好笑,你心里越是悲凉。
哪怕是两人的婚礼,也没有神圣的祈祷,没有欢欣鼓舞的婚礼进行曲,只有死亡与悲惨命运的赞歌。事实上,伊丽莎白的情感表达一直都很走极端,反叛、对自由的渴望、爱情等等全部维系在伊丽莎白对于死亡和死神的态度上。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明确大胆地把死亡摆在观众面前的影视,热烈而浪漫。《第七封印》、《此房是我造》等电影进行的严肃探讨,都是将死亡具象化成为帮助观众理解的媒介之一,却没有以其为主体进行的抒情。
最绝的是作为旁白的刺客。从他的台词到他唱词的语调,每一个转音和弹舌,无不充满玩世不恭的讽刺和嬉笑怒骂的厌世感。无可挑剔。
法扎(《摇滚莫扎特》)也是最近刚看的。现在也想明白了之前只是有所感觉却没法用言语概括的问题。为什么法扎没法打动我?
的确,反叛精神体现在法扎从形式到内容的方方面面。然而这种反叛在很多唱段中,体现为对煽情的消解。最突出的应该是九泉之下和乐声叮咚,两首我认为最抓耳的歌。
九泉之下一度触碰到了两姐妹互相嫉妒而争锋相对的表层深处互相深爱而充满愧疚的内心,但最终戛然而止在两人又一次开始撕逼。本来如果设计得更好,加强前面情感烘托的段落,这种戛然而止可能让观众体会到更深一层的绝望,我在乎你,但我真的忍不住伤害你,这种无法自控的加害其实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常态。但最终这部剧呈现的效果是,让人心里一空,怅然若失。
而乐声叮咚同理,对于姐姐的情感挖掘浅尝辄止,最终呈现的依然是她对莫扎特的故意吸引,而没有挖掘这种吸引背后姐姐的自卑与惭愧。
这就是所谓对煽情的消解,法扎把所有的窗户打开了,让我们看到角色心房里的情绪,但最终还是要我们自己走进去,才能摸到感受到,而伊丽莎白则把人物的内心剖开送到了观众面前。我觉得两种方式不一定有孰优孰劣之分吧。最差的显然是过度煽情或完全没有挖掘。但更喜欢法扎的方式还是伊丽莎白的方式,可能取决于一个人对“煽情”,或者只是最基本的情绪表达的承受能力。
就我个人而言,我可能倾向于认为,消解煽情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情感本身。
因此,法扎的情感表达会让我感到虚浮,没有重量和质感,只有谴责父辈这种把反叛完全内化为主题的唱段才能彻底地撼动我。伊丽莎白的情绪确是扎扎实实在往我心里钻的。连带着反叛精神的体现也比法扎更加成熟,两者对比起来正像是愤懑厌世的青年刺客和意气风发的少年莫扎特。
害,本来看剧的时候充满激情,跟着伊丽莎白一起想望着诗歌漫步和骑马,跟她一起热烈地歌颂着死亡,但是好像气力也跟她一起耗尽在皇宫里了,又没有牛奶浴来帮我焕发青春。也或是深夜抑或还有思考本身分食了我的精力,这篇文字写得散漫而有气无力的。
———————————————————————
第二天看完了第二部分。没想到这一部分走得更远。
一度告诉我,死神救不了你,只有自己能争取到自由。你只属于你自己。
我差点就信了。
然而又迅速地向我们展现了伊丽莎白的悔悟,死亡才是唯一的解脱,疯狂才是唯一的自由。
虽然结局呈现出的,是伊丽莎白至少最终通过死亡获得了她的救赎。
我却从前文感到更深一层的绝望。死神是个渣男,他只爱对他不屑一顾的人,那些能够超越性确立自身存在的,闪光的人。以为能和死神谈恋爱嘛?是有伊丽莎白的美貌还是她儿子的出身?连老去的伊丽莎白都不再拥有死神的欢心。
生或死,都得不到救赎。爱或不爱,都只有孤独。疯,甚至不是能主动做出的选择。
———————————————————————
补看了02年Pia那版的一粒沙,加上看了Pia的11年版蝴蝶梦、Maya的12年版蝴蝶梦,对比之下更觉得05版的一粒沙无可比拟!
其实剧本可能比不过Rebecca,没有那么多起伏转折。本剧最大的特点可能在于,它将伊丽莎白的处境和她的情感强化到了极致。公主、刺客、死神三位主演真的都贡献了生涯最佳表演。公主与死神爱恨痴缠,对彼此的抗拒和渴求密不可分,从舞步到声音都在激烈对抗;刺客则在一旁风凉话不断,华丽的转音间满是对爱情、生死和时局世事的万般讽刺。三个人都热情饱满,无比亢奋,因而能够势均力敌地构建起全剧的张力。 他们简直像是我的痛苦,愤怒和希冀。 而即便不吹这些彩虹屁,05版官摄的音质画质在一众德奥音乐剧中也堪称奇迹。 像是Rebecca,我找到了机翻字幕但画质低清版,也找到了画质高清但无字幕版,而且它们音质都很差……
而和02版比较,应该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02版的基调整体更悲痛,而05版则更浪漫。 刺客和死神几乎不必说,差异应当算是公认的。 沙坑和02版刺客比,可能是技术更佳,也可能是导演的安排,他的处理远要更加张扬,这个角色本身也具有了和几位主角同等的地位。比如第一场戏,02版刺客完全是在介绍死神出场,并在他出场后退到一旁;而沙坑则在说出死神名字的时候压低了声音,如他一以贯之的不屑,并且和死神分列舞台两侧。02版刺客更像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沙坑则一直在对故事评头论足。 摇滚范的麻袋也给死神注入了更多活力,甚至完全是开创了这个角色演绎方式的新流派,少了02版的优雅,多了一些咬牙切齿的狂放。 而拿伊丽莎白的第一首歌来说,Pia更偏向于展现自由的匮乏,当她唱到写诗跳舞迎风骑马时,会感觉她在诉说的是被锁于闺房,无法完成这些的忧伤;而Maya则更偏向于歌颂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当她唱到那句时,你会觉得她好像已经在做这些事了,甚至看到她骑在马上伸展双臂,在牢笼中绽放出了剧烈的生命力。而那些唱给死神的歌,Pia的也更多是挽歌,对死亡无法触碰也对自己的命运感到哀伤;Maya则更多是颂歌,对死亡的情感炽烈昂扬。不得不说,哪怕情感浓度相差无几,但哀伤太多见,却几乎没有作品如此执着地歌颂着死亡。 除了两个版本整体基调不太一样,看过两人出演的Rebecca之后,感觉这也是两位女主演的表演风格差异,Pia的情感更细腻,Maya则更大开大合,情感也更热烈,从那段为女主人梳妆的无实物表演就可以看出来。因此要论Rebecca中的演出,我会更喜欢Pia的鬼魅和低沉。 但我最爱伊丽莎白的地方,就是种种激烈对抗的张力,腐朽奢靡的宫廷和僵尸一般的人民,刺客代表的虚无和其他一切事物,伊丽莎白对死亡的渴求和抗拒……她面前摆着三样东西,爱情,自由,死亡,但她只能选一样。 Maya再合适Sisi这个角色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