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意义

看到有很多回答居然在质疑抗美援朝是不是值得,转发一片“托卡马克之冠”的知乎回答,帮某些人清清脑。
抗美援朝所展现的精神,对今天的中国,正确认识、理解和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问题,有什么意义? 1.准确判断,重拳出击。 实际上回顾那最伟大的一代人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重大决策的过程,会发现志愿军战士们虽然是出境作战,但这场战争在战略态势上完全是一次防御性的行动,当时美匪倚仗在二战后接管旧日本帝国的殖民势力范围,在东亚,东北亚确立了自己的战略优势地位,在几乎西太平洋的所有方向上都是一个咄咄逼人的架势,和浙系军阀集团在解放战争初期的“全面进攻”态势几乎如出一辙,不光轰炸袭击我辽宁省丹东市,还撺掇某岛主袭扰我东南沿海,派遣航母战斗群进入海峡,阻拦我解放台湾,资助国内残匪破坏我社会基层政权,摆出一副要把新生的共和国乱拳打死的姿态。 对军事有一定程度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在战争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局势中准确判断敌人的主要进攻方向,集中优势兵力予以迎头痛击,只要方向判断正确,可以起到一招制敌的作用。 实际上当时国内对于匪帮的主攻方向在哪里是有很多争议的,还有人主张应该先把边地都安靖下来再出战,但那一代人超凡的战略水准于此时显现,他们准确判断出朝鲜将是整个局势的关键点,果断出击,满盘皆活,匪帮在整个东亚搞扩张的战略图谋被直接阻断,其它方向的进攻如潮水般退去。 不打则已,打则照脸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2.条件再恶劣,该做的事情还是得做 共和国接手的是一个不堪入目的烂摊子,国内家徒四壁,诸业凋零,百废待兴,边地未靖,残匪待剿。 浙系军阀集团退守小岛后,其岛主在北美匪帮的撺掇下,为反攻大陆做准备,屡次袭扰我东南沿海,甚至倚仗其空中优势攻击我内陆城市,资助并支持我内陆各地的土匪和残兵,企图破坏并摧毁新生共和国的各地政权。 当时内部意见也不统一,敌人是天下第一的普世帝国,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挟二战全胜之威,席卷四海之势而来,我军虽然骁勇善战,士气高昂,但是一来异域作战,二来敌情不明,三来苏联暧昧,四来装备落后,五来国内未靖,那些久经战火的将帅在是否出兵这个问题上也是顾虑重重。 直到那个行走于凡世的神明力排众议,力主出兵,他说服了他的同志们,阐明了一个道理:条件差,困难多,时间紧,任务重,这些都是实情,但如果不在最主要的战略方向把敌人的嚣张气焰坚决打回去,那么不仅当下的困境难以缓解,将来还会出现更多困难。 很多事情是不能拿一时的风险和得失去衡量的,敌人不可能总是在你准备万全的条件下才来进犯,必须时刻做好在不利条件下迎敌的准备。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从此东北亚和平了几十年。 3.两条腿走路才稳妥 力主出兵作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那最伟大的一代人也没有忘记国内严峻的局势。 当时新生的共和国除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外,还在国内同时开展了另一场战争,即相对而言不太引人注目但同样事关重大的剿匪战争。 在浙系军阀集团残余势力仓皇逃窜至小岛上的时候,该团伙在大陆潜留大批特务,妄图推行所谓“游击计划”,建立“大陆游击根据地”,颠覆和破坏新生的共和国。这些潜伏下来的反动骨干分子,勾结恶霸地主、反动会道门、邪教团体、地方宗族势力、旧军官、旧官僚,纠集残余的国民党军的残兵游勇聚啸山林,占山为王,这种新土匪与老惯匪互相勾结,为非作歹,破坏了生产生活秩序,危害了我国国家安全。 土匪或自发组织,或接受小岛指令,在共和国的土地上进行疯狂的破坏活动,他们残杀人民群众和地方干部,破坏交通,抢劫车辆和船只,放火投毒,给生产恢复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 土匪横行、恶霸猖獗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秩序,威胁到人民群众的安全,使我们无法全力以赴支援朝鲜前线。于是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抽调39个军140多个师,150余万人的兵力,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大规模的剿匪战争。在党组织统一领导和民兵及广大人民群众协助下,贯彻军事打击、政治争取、发动群众三者紧密结合的方针,和农村土改,编户齐民,宣传教育等工作齐头并进,在中国九州万方的广阔地区建立了无数基层政权,很多基层地方甚至是有史以来头一次接受了来自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用了三年时间,消灭土匪敌特几千股,总计260多万人,取得了剿匪战争的彻底胜利,一举毁灭了危害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土匪问题。 像是《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剿匪记》《林海雪原》等影视作品,就反应了我军在建国前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剿匪斗争。 同时打两场战争还获得胜利,正规战打得,治安战也打得,一支部队在国内能剿土匪,调到朝鲜后一样能打美匪,这种不可思议的战斗力,彻底断绝了岛主反攻大陆的野心。 4.对外斗争的示范性具有国际意义 其实冷战伊始,苏联有点怂,苏联的战略重点一直在欧陆,对待东北亚问题,苏共一直态度暧昧,三心二意,朝韩冲突爆发时强力支持金日成,后来看美国人亲自下场后又有点临阵退缩。 在支援志愿军武器装备和出动空军助战等问题上也是反复无常,顾虑重重。 当然客观上而言,苏联在二战中损失实在是太大,急于稳定局势搞战后重建,到也可以理解。 大概斯大林也没想到我党我军头这么铁,这么能打,当时苏联给我党的建议是,驻而不打,武装对峙,在鸭绿江以南建立缓冲区,然后我军就把缓冲区建在了三八线,最远的时候建在了汉城。 志愿军的骁勇善战和卓越战果,在相当大程度上给了苏联打冷战的勇气,也激励着我们应对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5.不是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作为政治合法性的来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凡谈及政治就只谈经济,好像政治议程里就只剩下经济两个字了。 实际情况是,经济只是政治这个宏大命题的其中一部分,志愿军出境作战并克敌制胜,成了一份光辉伟大的历史和政治遗产,这份遗产是如此丰厚,以至于时隔数十年,我们当下依然能受其福泽,此事雄辩有力的证明了经济绝不是政治的全部。 都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要避免单纯军事观点,我看经济也是同样,经济也是政治的社会化表现形式,同样也要避免单纯经济观点。 简而言之,既不能穷兵黩武,也不能当做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