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就是一边痛,一边懂 —电影《狗十三》主题思想分析

《狗十三》是由曹保平执导,张雪迎、果靖霖、智一桐、曹馨月等人主演的一部剧情片。影片讲述了一个女孩从童年到成年残酷变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狗十三》是近几年中最勇于直面现实的国产片,但它又并没有一味沉迷于说教和批判,而是用一种更审慎的态度表达了大环境的无奈。
这部电影里的每个角色都平凡无奇,以至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女主李玩,一个普通中学生,有着自己的小脾气,有着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有着许多不明白,当然也有着对美好事物的想象。电影所描述的画面也像极了过去我们的生活:穿着肥大的校服,在学校与家之间来回重穿梭,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不同于目前市面上绚丽夺目的特效大片,没有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也没有凄美绝伦的动人故事。它是极具现实色彩的“纪录片“,导演用最直白的场景还原真实的过去,在所有人面前一针见血的揭露了一个事实。
李玩的成长与蜕变是电影的主线,期间穿插的所有暗线都为其铺垫。女主李玩的成长与蜕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一只名叫爱因斯坦的狗是促使李玩转变的最重要因素。这只狗是李玩父母离婚后,被爸爸送过来陪伴李玩的,让独自住在奶奶家的她能够有个玩伴。渴望得到父母关怀的李玩只能让一条狗来陪伴,其中隐藏的讽刺让人微怒又心疼,就像片头的爸爸想要给李玩很多零花钱,却从不认真的问问她,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这只狗成为了李玩的朋友,她陪着狗一起吃狗粮,一起睡觉,一起玩耍,还给它取了一个独特的名字:“爱因斯坦”。
这时的李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她可以每晚听着楼上的“鸟叫声”,想象着楼上的人家养的会是怎样神奇鸟儿,搂着小狗一起入睡,还有性格开朗的表姐带她去认识更多新奇的事物,她不再孤独。
但事情总是不会一帆风顺,人也总要成长。李玩看似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打破了——“爱因斯坦”走丢了,全家人都无动于衷,只试图用另外一件礼物来让“掩盖”事实。并且对李玩疯狂寻找的行为无法理解甚至不能容忍。在他们眼里,这不是一个懂事孩子的所作所为。最终作为“生命之光”的狗没被找回来,而是被另外一只狗所替代。李玩妥协,不再哭闹,“爱因斯坦”丢了,以前的“李玩”也丢了。
后来的李玩开始明白很多事情,她认真学习,按照大人们的要求去参加英语比赛,不再提及狗的事情。正如曾经的我们一般,在撞了无数次南墙后,开始回头,生活在大人们的期待中。我们一点点收起自己的小性子,去尝试理解大人们所说的不容易。我们不露悲喜,慢慢的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懂事的孩子。
但对大人来说,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孩子。在大人的世界里,能够让他们满意的只有同样身为大人的那些人。李玩还不能让爸爸满意。
李玩考了英语第一名,想要爸爸带她去看模拟宇宙。满心欢喜的李玩以为只要做到了最好,爸爸就可以实现她的一个小小的愿望,但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一个事实:爸爸和继母已经有了一个两岁的小男孩。本来可以成为众人瞩目中心的李玩,被挡在外圈,不知所措。原本感受不到关怀的李玩,更失去了属于她的爱。李玩没有大哭大闹,只是移开了表姐安慰的手,淡淡的笑了笑。这时的李玩心里在想什么?坚强一点才是好孩子吧,还有一个和爸爸的约定,没关系的吧。但直到最后她都没能看成模拟宇宙。
李玩在后面的酒局上说:“我已经是一个大人了”,她真的已经成为一个大人了,不再寻找“爱因斯坦”,不再想着去看模拟宇宙,知道了楼上的鸟叫不是鸟儿。她明白了大人是怎样的人,也更好的成为了大人。不知道我们已经走到了哪一步,但我们最终都会和李玩一样。那些被认清的幻想,实现不了的愿望,不能爆发出的情绪,明白所有的努力都不是会有结果的道理,每一条都让我们慢慢的成为大人,成为自己当初最讨厌的模样。
现实中无法反抗这些,只有接受。接受所有的大人曾经也都是小孩的事实,他们也曾是一个固执的三角形,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点点被磨成了圆形,遇到每一个坎都能看似轻松的翻过,殊不知在变成圆形时被磨掉每一个角都是血肉。
电影用平淡的叙述方式展现出平凡的我们的挣扎与纠结,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我们变成现在的真相知道了原来我们是这样长大的。在她的这个故事里,我看到的不是青春该有的叛逆,不是疯狂,不是成长,而是“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