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话剧、电影的比较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书、话剧和电影都看了,看了以后想写点啥,但又不知道从哪个角度说起,就简单比较一下三种载体的区别吧。
一、原著小说《失明症漫记》
这本书在我手里已经好多年了,一直都没有开始阅读。我去年做今年的阅读计划时,把它加入进来了。在我读它之前,我一直以为书名是“失眠”,直到看了以后才发现是“失明”。嗯,我大约是瞎了。因此,我对这本书的讲述内容没有预设和想象,所以看书的体验还不错。
叙事方法是正序,大概故事进展是:一种失明症大规模流行——主人公和一群人被政府强制隔离——隔离区的秩序日渐混乱——主人公们离开隔离区后发现世界一片狼藉——失明症状消失了,在此期间唯一没有失明的人却失明了。
有两个特点很鲜明:一是书中没有一个人名,使用的是对人物身份或者特征的描述,比如:医生、医生的妻子等等;二是书中的人物对话是连续在一起的,不是“A说……;B说……”。而是:“……;……;……”这样的方式,竟然都能看得懂。(这种方法蛮好的,可以偷懒。)
很多人说本书是一个末世寓言,展现了人类失明之后的混乱无序的世界。是的吧,我只是阅读,并没有思考很多。说到这里想到了一个片段,书里有一段描述了写作的尴尬境地:因为看不见,所以作家不能写作;因为看不见所以再没有人读书。说不上来是什么感觉。
上述的感受只有看书的时候才能感觉到,那种文字之间的苍凉和荒诞,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体现的。因此,在这三种载体之中,原著毋庸置疑是最好的,而且一旦改变为其他形式,就不再能传达原著中的思考和痛苦了。
二、话剧《失明的城市》
其实我想写点东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不能接受这个话剧的评分居然比电影高。虽然话剧是我国的,应该支持一下,但实在是水土不服、太违和了。我想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吧:
首先原著故事就不是情节性的,所以改成舞台剧之后,在戏剧情节上先天不足,万事没有根基;其次故事设定的荒诞感,到了舞台上变成了表演的歇斯底里,毕竟末世寓言很难和现实观众产生共鸣,这种表演怎么能看得下去呢?再者,我啥也不想说了,违和违和太违和,因为实在看不下去,拖着看完了。所以,和电影版一比较,话剧版我要给它两颗星。
三、电影《盲流感》
吐槽的时刻终于来了。当然看书和话剧的时候,我是没有什么吐槽欲望的,可看到这个电影版,想吐槽的事情一波接着一波。必须再次强调的是,小说《失明症漫记》必须看小说,这是其他形式的载体无法呈现。
虽然与话剧相比,这个电影我给四颗星,因为它在还原原著一些场景的时候做得还不错,比话剧容易展现,对于没看过小说的人,看电影的话,对原著的剧情方面是能够有一定理解的。不过我吐槽的也就是剧情。
看书的时候,我忽视了故事是有主人公的,因为一心沉浸在作者展示的世界里了。看电影的时候,我恍然,作者讲述的世界是医生妻子看到的,她是这个世界唯一一个能看到的人。你以为这是一种能力吗?不,这是一种痛苦。
故事中,当失明症开始流行蔓延,所有人都突然失明了。只有医生妻子没有失明,她为了不和丈夫分开,谎称自己失明进入隔离区。
又是隔离区、又是这种流行疾病的变故,人心必然惶惶,然而此时医生居然想和妻子搞。(不明白医生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想搞!)妻子当然拒绝了医生。她帮助大家在隔离区适应生活,她也看到了隔离区的混乱与不堪:因为只有她一个人能看见,看见这世上所有的不堪;而所有的人都看不见,所有的秩序变得混乱。
除了视觉上的乱以外,生活也是乱的。医生妻子亲眼见医生在和别的女人搞。
(啊,无语!医生咋是个这!因为妻子在种情况下没心情、不和他搞;因为大家都看不见,所以和谁搞不是搞;因为视力正常的妻子照顾自己的一切,医生觉得妻子不像妻子,而是像妈妈或者护士……好吧,医生你赢了。)
(其实书里有这样的描述,大家都在乱搞。但是书里写是一回事,因为文字能够展现那种荒诞不经的苟且;但呈现到影视情节中,就感觉说服力并不强了。)
然而这只是开始,事情还在后面。主人公们在1号病区;后来有了2号和3号病区。人渐渐多了,食物就不够了,于是争夺开始了。在争夺之间,3号病区的人有一支手枪,还有一个天生的盲人,因此3号病区的人掌握了绝对优势。他们把持了食物,要求其他人进贡才能兑换食物。一开始,大家把自己所有的金银细软都拿出来了。(不知道这时候要这些东西有啥用)
当这些没了怎么办呢?用尽所有的财物之后,能用来换取食物的只有女人的身体。(天呐,为什么!)这个时候,男人们居然让女人们自愿报名参加换食物小分队,(啊,真是垃圾!)最后,医生妻子带着几个女人去了,其中一个被凌辱致死。
(说实话这样的情节很惨,看书的时候我对原著事无巨细的描述震惊不已,但是到了电影中,就会觉得这些人傻B了。为什么呢?请看后续。)
在轮到2号病区的女人前去换食物时,医生妻子忍不住了,拿起自己事先准备的小剪刀,直接冲过去干掉了头领。(你早干啥去了!!!你自己带小分队去换食物的时候为什么不这么干。要知道隔离区就你一个人有眼睛好吧……)
(同样的情节,影视作品和文字带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就此而言,电影在情节的适应性上做得不是很好。话剧版至少在这一段落还进行了处理——强盗们直接来强行占有,医生妻子当下就弄死一个。虽然话剧不好看吧,但在戏剧性上还动了动脑子。——咦,我不是说话剧不好吗?我怎么立场变了,好了我不说了,过。)
从失明(失去健康和生活能力)——失去自由(被隔离管制)——失去食物——失去金钱——失去尊严。我们看到人类的欲望和需要是低级而原始的,尊严在食物面前不值一提,谁也会为了生活而低头。
在医生妻子干掉对方首领之后,这帮人不想着反抗,居然还怕对方报复,还要找出杀人的人交给对方。(拜托,大家都是盲人,好不啦!大家都看不见,好不啦!这个时候头目已经死了,子弹也没有几发了。你们硬气点,做个人,好不啦!)
接着,医生妻子发现看守他们的士兵早已不在,他们走出隔离区,获得了自由。隔离区以外的世界是一片苍凉,她带着几个人想办法生存。即使出来了,就像在隔离区里一样,所有人都无法依赖,只有她自己肩负着不该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因为只有她能看见。然而这个时候医生走在大街上居然还是想搞。(我擦,医生到底是怎么了!他一定是精虫上脑。要不然别做眼科大夫,考虑做个别的科?)
能看见是多惨的一件事,知道末世之景和看到是不一样的,医生妻子亲眼看到了整个世界的混乱和悲惨。为了争抢食物、失明的人像丧尸涌向她、狗吃人……她带着身边的人回到自己家,给了大家温暖和住所。这时,医生终于和妻子搞成了。(哎呦,我就不明白为啥总要强调这个,这有啥必要吗?)
然后所有失明的人都能看到了,医生妻子平静的接受着这一切,她瞎了。
吐槽完之后,我怎么发现电影给四星多了,还是给三星吧。(三星也觉得多了)说它比话剧版好是因为能够还原原著,但其实在还原原著过程中,很多内容和影视作品的叙事规律是相悖的,所以作为电影作品来看的话,可以猎奇,但并不优秀。
就这样吧,说了点啥我也不知道了,这个内容的作品,还是书好,就酱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