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人生并非一无所有


初中会把纸折成信封的模样,然后同学中某个人就变成了笔友。高中时,书信贴上了邮票,然后我们将说不完的话继续延续下去。就像小孩会学会说话,成为中学生了就会开始互相写信,无论多远或多近。后来,我把话写进漂流瓶里,曾到达过陌生人的邮箱。书信总能和回忆、情怀密切的联系起来,就像年少时巷子里买豆腐的声音,悠长而又难以忘怀。玛丽塞进邮筒的那封信,将对外界世界的好奇投递到了一个美国马克思的信箱。个体人生的最公正之处在于:每一个人的命运轨迹都由着这或清或浅的好奇心,与他人分割开来。
电影并未有多少波澜壮阔的故事发生,都是极其碎末的生活糟粕,就像是茨威格的《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海莲·汉芙的《査令十字街84号》,令人感动之处,都从你活生生的记忆里面一点点的提取着共鸣。
故事的开始于玛丽一个提问:“我们都从哪里来的?”
近年来,几乎所有的电影不知是为了提高文学质量亦或是提交答卷。这个问题就像文艺两个字对某些人而言略失原味。
是否天底下99%的小朋友都会好奇自己从哪里?可我对此从未好奇过,为此我还不断怀疑过自己是不是人称的早熟儿童。或多或少,命运总是绕不开这个话题;童年未曾想过我从哪里来,长大了反倒是不断的被我要到哪去而备受折磨。我不知道导演将马克思定义在多大的年龄,但他在我看来很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科学家总会对社会的各种现象进行定义,就好像这样问题从复杂变得简单多了。因此,电影开始的时候我心里总有根刺,近几年娈童、性侵词汇在新闻里泛滥之后。这个巨大的年龄差的设定总是让我无法平视。好的电影就是,它会在在故事里让你去遗忘偏见,聆听到那些无需多言却已直至心尖的声音。
影片整体上呈现的色彩是暗色系,就好像在说人间和命运都只能用灰色才能临摹的更加真实。但即便是再落魄和糟践的命运承受者都会向往美好,也总有一处可爱的亮色。玛丽编织了一个小红球,灰色的马克思将它放在自己的帽子上。这部电影中的唯一明亮色彩——红色小球——它总是带着别样的趣味和温暖,而在故事的每一次转角处,成为了见证者。
小玛丽额头上有一个怎么也掩盖不了的胎记。她在被坏小孩欺负后,把伤心写进了信里,唤醒了马克思悲伤的童年。友谊,就是各种快乐、悲伤彼此分享,彼此消化。我曾听过一种说辞:当星球的重量是它的表面积的倍数时,太阳光无法穿越星球反而会被吞噬。如果打开了门,但是你无法照亮整个房间时,光芒也不过是那一缕尘埃。小时候,稚嫩的言辞便能对伤口产生治愈的效果。长大后,过往一切痛苦的经历会变成生活这个小黑屋对自己的拷问和鞭责。一切的悲伤会随着问题的解决而成为或可烟消云散或遭深埋于时间深处的小时候。在经历各种折磨之后的成人世界里,能够分解掉的少,沉淀为泥沼的陷阱反而更多。离开学校后,旧友重逢,朋友间一句;人生最痛处不过是死别,坐着的人都只剩下长久的沉默。赫尔岑与好友巴黎偶遇之时,片刻惊喜后只余留相对无言的尴尬境地。尽管我们都经历了相似而又不尽相同的变故,但彼此之间都有着太多的无能为力之处,而又未能拥有大智慧去解答所有难题。

马克思可以回答玛丽从哪来,帮助她处理校园欺凌事件,但是他无法回答长大后玛丽关于爱情、关于成长的问题。回忆对马克思而言,都是黑暗的,越往里走,离出口越远。世间可以将所有美好、纯真留给对哲学世界的思考,但少有人能够在现实的折腾里全身而退。毕竟尼采疯了,叔本华寂寥得只剩下一条“世界灵魂”的小狗,在饱受诟病的世俗偏见里,即便是天才也被写满了陋习。酗酒,嗑药、抑郁、失眠,电影真是一点都不放过现实这个模特,它那么精准的抓住了人的脆弱性和真实感。马克思从对玛丽来信的期待变成了畏惧。夜色太长,难免乌云遮月;行路太远,总归是风吹雨淋。我们每个人独自走过的深谷和长夜,都将遇见自己的心魔和期盼。故事后来的种种发展里,就像将人生的三十年变化最过于诡谲、剧烈的时间要缩短到了30分钟里。谁也无力做到让几十分钟的表演,诠释出一个人三十年承受的变换。以动漫的方式反而更为贴切了。这一点突然觉得原来世界第一的动漫在这里。
马克思有肥胖症,玛丽寄来的信里是各种食谱和巧克力。最开始我对导演的这个设计,非常耐人寻味。中国有句古语忠言逆耳利于行,更多时候我们在作为朋友,会有一种从对自己朋友负责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各种利弊,从而提出好的建议。但其实在真实的生活里,这一种做法会显得情商偏低,更多时候会导致两个人断交。所谓好与不好,需要考虑的可能不仅仅是科学合理,有太多时候需要从心而论。长期食用巧克力,导致马克思越来越胖,走路更为笨重,身体状况愈渐糟糕,结局的阴影在这里悄悄埋下。观影时,我一直在想:在变得美好的生活里,为什么自己健康每况愈下还是不能对自己的口腹之欲稍加克制?许多人把生活变得一团糟糕,究其根本原因总归是对自己太过于放纵。很多东西是瘾,是逃避,是不负责任。而后,突然觉得这番话好熟悉,像极了邻居八卦闲谈里的搬弄是非声。托夫岁耶夫斯基在《被侮辱的人和被损害的人》里,伊凡对瓦尔科夫斯基公爵说
“您怎么能责备她身上没有勇气——这种您在您女儿出生时并没有给予她的的东西。”
玛丽有一个酗酒的母亲,一个不靠谱的父亲,一个从出生就刻在额头上的大大印痕;她总是显得不自信,不聪明,不合群,不招人喜爱。马克思有着犹太人身份,矮小的个子,流离失所的童年,不曾安稳的中年;他总是被歧视,被误解,被差别对待。怪兽大学里苏利文对麦克喊道“我是不懂你的感受,可是失败的不只你一个人”。初看觉得这句话满满的能量值,再看便觉得并不具有普世价值。“凡是不能打倒我的,都会让我变得更强”,我并非有意想说海明威在美国文学里的硬汉形象因为他最后的吞枪自杀而显得很像诡辩。但是我想说无论是何种力量在毁灭或者帮助个体时都存在差别对待的。当然这并非是一个借口或者理由,来告诉所有人都能够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走向堕落。电影陈述了一个客观却被忽略的事实,上帝在颁发给每个人的水桶时,都打了一个洞,有些人打在盖子上,有些人打在半腰上,而有些人却是在底部捅了个窟楼。
马克思很不美好的形象,他怪异,站在马路垃圾桶旁边跳机器人舞;他爱多管闲事,总是盯着乱扔烟头的人;他无趣,每天走同样的路做同样的事;他不正常,有一个会一直蹲在家中小角落的“朋友”。现实中,有多少人会接受自己身边出现这样一个人?我们对异常的畏惧,总能发挥出恐怖剧里最吓人片段的想象力。
马克思善良,他会把中奖的钱分给照顾自己的邻居;会在收到小朋友的糖果时回报以自己的小饼干;会对一个陌生人的来信报以最认真的回答。我们渴望美好的情感,因为我们看过的经典读物都传递了最美的感情。但其实这并不足以支配我们对待现实的方式。在我们去理解一个人,认识一个人之前,我们更多的是对他或她进行一次科学上、医疗上、世俗上的综合评判。
马克思说他没哭过,不知道哭是什么样子。玛丽将自己的一滴泪装进瓶子里送给他。
影片让对编剧才华最为钦佩之处在于他才华横溢得像一个卓越的哲学家。许多问题其实需要的并不是答案,而是一句话、一个举动。小妇人里马奇太太听着老人告诉他,他的大儿子死在了战场,二儿子在监狱,小儿子在战场上失去了腿,他现在就是准备去看这个小儿子。我看着这个老人,听着电影、故事常有的小人物悲惨遭遇,观影的我对这等桥段近乎冷漠更有几分嫌恶。但当镜头转向马奇太太悄悄把自己的围巾藏进分发物资的棉被里,这是我觉得新版小妇人最佳三分钟。莫泊桑说人总是很脆弱也很坚强,有时候咬着牙也走过了很长一段路,有时候因为一句话却泪流满面。人生交集的延续和维持,总在于那些只言片语里藏着的和举手落脚处放着的与世相违亦别名难能可贵。
海莲汉芙和弗兰克德尔之间终生未见。
就像这些美好的故事一样,遇见总会让观众充满期待和憧憬,却总有无数的转弯和拐角。玛丽从少女时期就开始存钱,她许诺等她存够了钱就去美国看望他。这笔钱存到了身为人母,万里来赴年少之约。玛丽推开虚掩着的门,我不知道导演的剧本里门后收获的是幸福还是悲伤。

世事终有一别;马克思安静的仰头独坐在沙发上,帽子上红色小球依旧颜色明丽,对面的整面墙都贴满了玛丽来信。他独自熬过的黑夜和唯一拥有的牵绊——玛丽的友谊——所淬炼全部人生智慧,馈赠给了玛丽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从悲伤里孕育出来的温暖,后知后觉里,那份惊讶就像是认识到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坷德,蛰伏在人间遍地荒唐里的是那些你错以为戏剧的真相。听过太多的悲伤和不幸,我们对人生充满了厌倦、痛恨和冷酷,但其实有些电影不该只渲染着故事的种种不幸,也并非说电影就必须给予温情和希望。不过是:人生已满是尘土,悲伤又何须你添油加醋。说故事的人,应该眼睛要深邃的超越表面的快乐、痛苦和悲伤。
我不曾收获过如电影这般令人感动的“礼物”,亦未能担负起这样绵长的友谊。生活对待我们并不如对马克思般心狠手辣,却也不能说手下留情。曾今写信的朋友最后都杳无音讯;而今能以好友二字如此定义的人,约莫一二,却也天南地北,数年未见。大多数的时候能让彼此长聊起来的只有回忆里的趣事,亦或者近年被诸事刺激产生的吐槽和暴躁情绪。你的空闲,我的忙碌,总是那么多不是时候。www.com 带来了空间的便利却也扩大了时间的罅隙。很多人说长大后路太多,都会散,熟悉的都在回忆里,见面的都是陌生人。
马克思,知他一生早被安排清贫如洗,无宏伟大志亦无所有为,无父无母,无爱人垂怜,凄凄惨惨恍如一无所有;若换成杨绛先生,她会从容而纯粹的说道:,一个人拥有的从来都只和自己相关;而于我更多的感叹是出于对社会的厌恶,发泄一句:一个人拥有的越少他会越珍惜

空荡的房间里:马克思坐在沙发上,面对着整整齐齐贴了一面墙壁的玛丽来信,角落的架子上放置着一个装了玛丽眼泪的玻璃瓶,帽子上的红色小球静静的温暖着形单影只一辈子的马克思。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一生能坚持做一件事,不如说一个人一生重复做了一件事——吃和睡。除了生命所需,还有什么能一辈子呢?如果有,那怎么可能还是普通人呢?很多人说喜欢,就像他们喜欢面条里面加点香菜一样,不过是一种比客套高出一点的情谊。命运的安排里,大多数时候人服从于需要,再多就是为难。就像我们听到那句——下次再来。
因为作为平庸且世俗的我,并未有足够的情感去体味这一切所得的价值之重,但我着实为马克思感到快乐,在他被安排的命运并非是一无所有,幸好还有玛丽这个小天使填满了全部的不美好。人间值得这四个字,总能饱含深情和厚爱,电影的编剧将这句话叙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