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曲,三个阶段,三种心境

一位导演、两个主人公、三场成长盛宴。
在这段时间,无意中接触了林克莱特的“爱在”三部曲,起初不知道有三部,只看了《爱在黎明破晓前》。那部电影是“爱在”系列的第一部,讲的是了男女主杰西和席琳从相识到相爱的这“一天”发生的故事。看完之后感觉奇妙之余又不乏真实,奇妙之处在于男女主能在火车上因为一段聊天就彼此深深吸引,以致女主敢于下车同男主“疯狂一夜”不顾自身安危。
我看到这里感觉这电影太荒谬了,试想一下,你在火车上遇到一个“意趣相投”的陌生人,虽然聊得来你也不会脑子一抽就跟他下车吧?特别是还要在外过夜。这电影拍的也太假了吧!但看到后来,我才发现我错了。这部电影对爱情的刻画太真实了,完美的给我们呈现出什么叫“一见钟情”。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两个人下车后感到无聊于是在唱片店闲逛,男女主一起去试音间欣赏唱片。不用想也能知道,他们这是明播唱片暗送秋波呀,只见二人时不时的用余光打量着对方,目光所触又深感羞涩,赶忙移开。这便是爱情最真实的模样吧。两个人一见钟情,却又不敢真实表露,故作矜持......
在浪漫的维也纳,这一幕,多甜蜜。
没有海誓山盟的恋爱情节,也没有“要死要活”的狗血剧情,两个人只想好好地过完“彼此间最后的一天”(男主要坐第二天一早的飞机飞美国)。因为志趣相投所以走在一起,因为一见钟情所以不顾一切,因为身不由己所以遗憾别离。满篇的青春气,满屏的甜蜜香,每个情节都洋溢着荷尔蒙酸甜的气息。
因为对第一部结局的猜测与期待,我又看了第二部《爱在日落黄昏前》,相比于第一部的青春烂漫,第二部男女主间多了几分成熟与稳重。第二部开始时就很是出乎我的意料。在第一部结尾时,男女主相约一年后的今天再来维也纳相会,因为担心会像异地恋的诸多男男女女一样,因为分别时间太长而失去对彼此的兴趣,所以两个人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只有一句口头的“明年见”。遗憾的是,这一别,就是好几年。等再次相见,已是在女主的家乡巴黎,这时男主已经有了家室,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作家。女主也从学生时代走向了劳累的工作时代,开始为事业奔波。
在见面后短暂的聊天中,提及为什么没有赴约这个问题,二人都充满了遗憾。遗憾过后,就是释然,物是人非事事休,也罢,让悔恨过去吧。他们仿佛接受了这个现实似的。在交谈中,他们彼此了解到,分别后的几年里,他们过的并不好,女主的性格由于工作和又一次失恋变得多了些暴躁,男主因为不幸福的婚姻和年龄的增长也失去了之前风流倜傥的气质。走在巴黎的大街上,两人畅谈这几年里发生的事情,对世界、理想都唏嘘不已。
和第一部不同的是,这次谈的内容,更多是生活;彼此的身份,也从恋人变成了老友。和第一部相同的是,男主很快又要回美国了,这次不是一天而是几十分钟。在这短暂的几十分钟后,两人又要别离。像鸟儿迁徙一样,好像离别之后就可能是永别。在女主的歌声中、在司机的催促中、在两人的欢笑声中影片就这样在遗憾和无奈中落下了序幕。
为什么两个这么默契的人,终究要分开呢?
导演并最终没有让我们失望,在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爱在午夜降临前》中,男女主不但没有分开,还结了婚并且有了女儿!原来,在巴黎时,男主究竟还是没能舍得和这位“老友”诀别,他打发走了司机,留在巴黎,和女主结了婚。和前妻离婚后独自一人来到了巴黎,并且和前妻约定共同抚养他们的儿子。
婚姻家庭的压力使得富有激情的两个人变得忙碌烦躁。一面是男主因为儿子的原因想要和女主一起回美国生活,但这与女主对美国的不喜欢相矛盾;一面是女主因为家庭压力和男主的缺乏关心而对男主充满意见。
《午夜》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吵闹,吵的我心烦,甚至心慌,男女主从开篇就时不时吵架,到后来更是吵到了极致,因为到底要不要回美国发生激烈的争执,吵到要分手的地步。可回过头看看,很多我们身边的长辈,是不是也是如此呢?生活的压力让彼此喘不过气,发泄的靶子只能是眼前最亲密的这个人。但与之不同的是,他们虽然充满矛盾但还是无话不谈。男主为了和女主重归于好,还扮作来自未来的杰西,逗女主开心。
爱情分成好几个时代,青年时的爱情,是洋溢着欢笑的纯洁无瑕的;步入社会的爱情,夹杂这甜蜜的浆果和苦酒的滋味;中年的爱情,因为生活工作凭生出很多的压力,压的人喘不过气。我们会不会就此妥协?会不会就此放弃爱情?爱情真的被无情的谋生取代了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意趣相投的人能认识几个呢?杰西和席琳正是因为“聊得来”走在了一起,也真是因为“聊得来”才能彼此迁就。走的很远很远。爱情,是两个人一生的事情。
短暂的一生,要和对的人度过。珍惜和你有默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