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盐能做出好菜的才是好厨师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没有盐能做出好菜的才是好厨师”,这部电影也是一样。相比于角色互换来批判种族歧视、性取向歧视的题材,《绿皮书》的批判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也更加贴近现实。这个世界上有自私的白人,也有善良的白人;有作恶多端的黑人,也满腹经纶的黑人。总结起来,就是先天早就后天。 但同时《绿皮书》也是“黑白互换”的题材。换的不是肤色,是主角和谢利的性格。白人常在名画中出现,固有思想中是“高贵”,是“艺术”;一提到黑人,则易联想到“没脑筋”,“低素质”。黑人的固有印象在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爱吃垃圾食品、没有素质、热爱嘻哈艺术。所以在《绿皮书》中,主角和谢利就像是互换肤色的两个人:一个是在俱乐部打工、当被问到职业时还需要时间思考才慢慢憋出一个“公关”的世俗人士,另一个是高高在上的著名音乐家。整部电影都是一个相互磨合的过程。 不浪费任何一个情节。有的情节很短,甚至不给出答案便“匆匆结束”,引人联想。谢利表演时的音乐、力度,都紧紧跟随情节。情节编排得非常紧凑。而在一些长慢镜头中,比如谢利与托尼第一顿饭时,谢利镜头结束时的表情,单看这个表情没有其他感觉,但配上此时托尼的笑声,明显可以感受到得之不易轻松的氛围。 在演员的表情细节可以看出,谢利最后一次在黑人酒吧中表演后才露出了真心的笑容,其实他更喜欢欢呼声,不是矫揉造作的鼓掌。他自己也说过,真正花钱请他弹琴的人,懂音乐的其实很少。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用户7477684777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