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羊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黑羊》是卡尔维诺的一篇很短的小说。我很健忘,但这篇我看后却再也没有忘记。一篇值得深思几年的短篇,非常适合作为《毒枭》的影评,或者两个文本就是在表达相同的想法。
《黑羊》里讲一个国家里人人都是贼,靠偷别人来生存,而某天来了一个诚实人,他出淤泥而不染,最后他饿死了,而且他的到来还带来了贫富差距。
电视剧里的哥伦比亚就是这样,一个毒贩竟然还竞选成了国会议员,而且他还梦想着当总统。
他的确不是一般的毒贩,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毒贩,是枭雄,是懂得政治的大毒枭——巴勃罗。
如果他不贩毒,而是做其他正当营生,或许他真的成了总统。
如果哥伦比亚不是美国后院,或许他真的成了总统。
从巴勃罗身上,你可以看到希特勒、卡斯特罗、斯大林等等这些独裁者的影子。他是一个草莽英雄,一步步抓住机会,通过威逼利诱走上世界最大毒枭的宝座。
几乎没有人不能被收买。如果不能,那就杀了他。
这句话其实就是巴勃罗们的成功箴言。
司法部长无惧死亡威胁,大胆揭露巴勃罗是个毒贩,不出十天就横尸街头。连总统都死于巴勃罗的暗杀。
巴勃罗就是哥伦比亚的地下教父,地下总统。
但地下的终究是地下的。巴勃罗表哥说的很对,我们就是强盗。强盗永远是强盗,无法洗白。社会舆论并不认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更何况巴勃罗压根从未想过放弃贩毒这项事业。
强盗一旦见光,离死就不远了。
从电视剧里看,哥伦比亚已经烂透了。全国到处都是巴勃罗的眼线,从基层到中央,各级官员很多都被收买,甚至电视台主持人都跟他上床。
在巴勃罗的老窝卡德林,巴勃罗成了耶稣似的人物。
可笑又荒诞,果然魔幻现实主义。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礼义廉耻败坏的年代与国度。靠自身的自净,哥伦比亚很难走出毒品的阴霾。
美国对可卡因造成的贸易逆差非常不满,因此对哥伦比亚的干预势在难免。
但转过头想想,巴勃罗所言用可卡因打击美帝国主义竟有几分道理(爱国主义竟然成了巴勃罗的遮羞布)。
没有需求也就没有买卖。毒品泛滥,美国也难逃其咎。根源是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欲望与虚无。
就像片头曲所言:
我是火焰,灼烧你皮肤
我是清水,满足你渴望
我是城堡,我是高塔
我是镇守财宝的利剑
你是我呼吸着的空气
你是海上倒映的月光
我多想润一润喉咙
却又怕窒息在爱中
你会向我许下什么心愿?
你说:“我只想看着我的珍宝。”
你会得到的,你会得到的
这个片头曲我太喜欢了,歌词比诗歌还美,再配上歌手迷幻低哑的嗓音,绝配。
感官阈值到达一定极限,就想超越这个极限,那么毒品可以给你。
直到你被快感与幻觉吞噬。
这就是需求端。
无论需求端还是供给端,毒品对社会经济的扭曲与破坏是致命的。
迈阿密、纽约、洛杉矶等美国城市因为毒品发生枪战。哥伦比亚因为缉毒与帮派内讧发生战争。
总之,美国人出手了。
我总会想起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处于鸦片战争的前夜。举国上下,沉迷于鸦片。
跟哥伦比亚一样,烂透了。
靠自身自净永远无法走出黑暗。
外国的介入或侵入,反而是一剂刮骨疗伤的药剂。
历史规律就是这么残酷,不近人情,尽管你不愿意承认。
恶人只有恶人收,恶人不收有天收。
巴勃罗太招摇了,树大招风。
美国人集合所有反对巴勃罗的力量,以铁和血回敬,杀尽其党羽,最终让巴勃罗成为孤家寡人。
巴勃罗被乱枪打死。
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巴勃罗流亡期间,再无霸气。
但毒品的土壤依然还在,只不过取而代之的是低调的更现代化的卡利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