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不是欺负别人,就是被别人欺负。 这句话几乎涵盖了一切可能性,关键就在于,如何定义“欺负”。施暴者是谁呢?仅仅是动了手的人吗?陈念看着胡小蝶被欺负的时候,她就是欺负她的人里的一员。她深知这是懦弱,但也屈服于懦弱,直到遇到小北,她才真的清醒:我不想欺负人。所以,她报了警。然后,她成了被欺负的人。 陈念和小北相遇的时候,小北也是被欺负的人。她试图做一个勇敢的人,但却只能奢求以一次唇与唇的接触结束这场“战争”。但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小北反击了。干脆利落地将另一个小混混打翻在地,即使他明白,还会有更多的血与伤在等着他。 欺凌永远不会只有一次,只会愈演愈烈。当女警官问陈念,你为什么不能多相信一点大人的时候,好像有一把刀子在剜我的心、鲜血淋漓:你让她怎么相信大人。一次报警,换来的不是公正的阳光,而是警官无奈的面庞,更是狂欢者的盛宴。 魏莱的死,是这个故事最公正的结果吗?未必然。她是恶吗?未必然。她只是悲哀,家庭在给予她金钱和地位以及优越感的同时,还给了她无法承受却又无处宣泄的压力和扭曲的三观。于是,理所当然,被发泄者,只能是所谓的“没有用的人”。魏莱消失了,阴霾也渐渐散开,陈念和小北属于未来的阳光是年少时用自由最沉重却又最轻狂换来的。小北和陈念努力保护着彼此,“哪怕出去一个都行”仿佛成为了一种执念。可正如郑易说的,如果让小北一个人,她会后悔的。她将背负着另一个人的一生,就这样,活着。即使,这不是鲜衣怒马少年时的肆意轻狂,只是想离开泥淖的苦苦挣扎。 陈念把高考当做救命稻草:只要熬过高考,我就是大人了。小北则把陈念当做救赎:你赢了,我就不会输。成为大人的好处是,我们渐渐开始学会保护自己,也慢慢地想要也能够保护别人。成为大人的坏处,依然是我们习惯于做一个“看客”,在利益的影响下,尤甚。我们能做别人的“救赎”,却从来无法救赎自己。 故事结尾的时候,陈念送那个慌张的女孩子回家的时候,小北依旧在她身后。他们都在阳光之下。 我很害怕。我怕以后如果成为一个老师,看到、经历这种霸凌的事情,一离开工作状态,怕是一定会哭成狗。就像现在,双眼水肿,无法定焦,脑子也空空。电影演了多久,我就哭了多久。我也不知道我究竟在害怕什么,是无法认清的人性,还是自身乌托邦幻想的打破,更或者是对这种永恒循环的恶的恐惧。,又或者是什么时候能在保护自己的时候不欺负别人这样对自己内心的诘问。 无形之中你会担负起许多人一个时间段的人生这样的艰难 诘问压过一切之后的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