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有你不了解的人生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部电影来源于真实经历改编,主人公名叫杨柳松。77天,1400公里的藏北羌塘,杨柳松孤身一人,仅靠一辆自行车、两个包袱、部分户外装备、干粮,完成了一次令人敬佩的旅程。《七十七天》就改编自他的自传体小说:《北方的空地》。

故事从杨柳松跟车来到无人区边界,下车时却不小心落下两袋补给,不得不重返拉萨修整开始。在这次修整的过程中,他于客栈认识了蓝天,曾经在冈仁波齐为了拍摄星空摔倒,胸椎受损,以致高位截瘫,虽然全身三分之二的肢体已无知觉 ,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余生的摄影师,如今是这间客栈的老板。

蓝天扎起了藏族辫子,有两抹高原红,在拉萨经营着一家客栈。她跳舞唱歌用音乐带领有梦想的人飞到遥远的地方,用演讲鼓励那些同她一样被命运折断翅膀的人们。直到那个想要独身用八十天穿越羌塘的人出现,激起蓝天努力完成梦想的决心。

他们一起上路了,看到珠穆朗玛峰和冈仁波齐的那一刻。蓝天哭了,愤恨命运不公,杨柳松搭上了蓝天的车,陪她重返冈仁波齐,再望星空,独自踏上了羌塘的旅程。

男主人公杨在横穿羌塘的过程中尝尽一切苦难。没有水喝差点被渴死,被狼群围攻,被洪水淹没
大狼小狼——恐惧。一直尾随杨的两只成年狼是杨内心恐惧的投射,从杨进入无人区就一直如影随影,无论杨怎么努力,都无法摆脱它们。这不仅能解释为什么有时候狼会变得很大,也能解释为什么杨在极度缺水晕厥的时候,狼没有吃他,因为那时杨已经不再逃避恐惧,他终于接纳了恐惧。

幼狼——自己的生命。杨受困于洪水的时候遇到了幼狼,杨奋力解救了幼狼,当然也解救了自己。在行程的最后几日,杨没有口粮,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也没有吃掉幼狼。有人理解为杨的善良,我看到的是杨在濒死的时候没有放弃自己。影片的最后,群狼向他袭来时,幼狼的叫声解救了杨,也是在说杨对生命的信仰支撑他活了下来。

熊——勇气。当杨被大狼小狼前后围攻无路可逃的时候,熊出现了,吓走了狼。熊的镜头很短,它看到杨时蠢萌的表情惊讶混杂着嫌弃,承包了影片最大的笑点,仿佛在嘲笑杨的无能。

落单的野牦牛——茫然。牦牛是杨进入无人区遇到的第一个野生动物威胁,首先视线模糊就是种提示,牦牛第一次冲过来并有将杨撞翻,而是返回原点冲刺重来,这给了杨逃脱的机会,这隐喻杨在迷茫的驱赶下前行。接着,杨跳下斜坡看到了很多牦牛的尸体,隐喻相对于孤独茫然,杨更不能接受的是在人群中麻木地死去。

鹰——自由。原本杨没打算带着幼狼前行,但鹰伏击幼狼的一幕让他改变了主意。自由的副产品是对生命的威胁,他必须加强对生命的保护意识。

三角塔——意义。当杨到达三角塔时,是他最开心的时刻,那是人类在羌塘留下的最远的足迹,他跨越了那里,他的冒险之旅具有了里程碑意义。
蓝天——爱和生命。杨不想被人拖累,却为了阻止蓝天自杀主动推迟了行程,这与杨在整部影片中对生命的珍视完全一致,即使在残缺与绝望面前也不放弃生命。而恰恰是对蓝天的牵挂在旅程中给了他力量,蓝天送的哨子在关键时刻驱赶了狼也是这个隐喻。影片的最后,蓝天的影像不是残疾的,而是健康快乐的,说明爱不再是自由的羁绊,而是人直面恐惧的力量源泉。

杨的身影——渺小的人类。全景画面里,杨只有一点点,在浩瀚的自然面前,人类就如同蝼蚁一般。
唯美的自然灾害——对自然的理解。自然没有态度,沙暴、洪水、龙卷风也是一种美。

当男主人公杨遭遇了洪水泛滥的时候,他放弃穿越羌塘。而是想着返回昆仑山脉,认真过好每一天。在第七十七天,当他弹尽粮绝,躺在风沙满地的沙漠中,幻想起星空下与蓝天的约定。故事戛然而止,我们不知道他是否活着回来,是否完成了与蓝天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