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古道尔:向往的人生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2018年6月24日的中午,依稀记得那天上海下着淅淅沥沥的细雨,我在环贸的百丽宫影城看了珍·古道尔的纪录片《珍》。
这部纪录片的素材取自国家地理为珍三十余年的职业生涯拍摄的100多个小时的影像资料,其中绝大多数都没有公开过,这部电影将其浓缩成90分钟的精华。
珍以在非洲的热带原始森林研究黑猩猩而出名。但在那个年代,这不仅是一件充满艰险挑战的事情,而珍自身的条件也让她很难被看好。她是一名女性,人们都不相信女性能够适应野外生存生活,更别提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其次,她没有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获得相应的文凭,人们很容易就质疑她是否能胜任这样的研究工作。
但是,一个真正下定决心的人,那么任何困难和嚼舌根的流言蜚语都阻挡不了她。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路易斯·李奇,后者以研究东非大草原上的原始人而享誉学界,路易斯·李奇聘请珍做他的秘书和助理,帮助她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初步的经验。并为她牵线搭桥,使得珍能够获得国家地理学会的资助,去往非洲坦桑尼亚的冈贝河国家公园的野生黑猩猩栖息地研究黑猩猩。她梦寐以求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不出意料,珍一开始的研究工作受挫了,一方面是非洲原始丛林艰险的自然条件需要她去适应,另一方面则是作为群居生物的黑猩猩极强的戒备心让她无法近距离观察和研究。但是珍最终凭借自己的耐心和对黑猩猩的热爱慢慢解决了这个问题,当黑猩猩接受她递过来的香蕉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信赖这个姑娘了。
珍有了很多新发现,比如黑猩猩会尝试用细长的树枝来捕食蚂蚁,并通过模仿和习得在群体中普及开来,原来人不是唯一会使用工具的生物;此外,猩猩的族群也有了严格的等级划分,领头的猩猩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甚至能把看不顺眼的家伙驱逐出猩猩的族群。
这一系列鼓舞人心的发现使得国家地理学会加大了对珍的研究的资助,他们还特意聘请了野生动物摄影师雨果来拍摄记录珍的工作,这也是这部电影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前提。就像童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里描述的那样,两个志趣相投的人走在了一起,共同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美好时光。从纪录片的片段来看,那可能是珍一辈子最快乐幸福的时刻。
但当珍的研究工作告一段落,以及他们的儿子路易斯出生后,家庭和事业的矛盾也接踵而至。珍想继续从事黑猩猩的研究工作,因为她知道还有很多事情尚待她去挖掘探索,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答。但留下来意味着她和雨果两个人将长期分居,且儿子路易斯很难得到相应的照顾。并没有两全的解决方案。
在一个好母亲/妻子和一个生物学家之间,珍陷入了挣扎之中,但为了儿时心中的梦想,她还是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她结束了和雨果之间长达十年的婚姻生活,并将儿子路易斯送回了英国上学,一年能够见到的日子屈指可数。
这个选择成了珍一生中的阴影。尽管那是一段真挚美好的爱情,他们曾如此幸福过,但这段感情既然束缚了双方各自追求向往的人生和职业目标,那么在一个恰当的时候戛然而止,似乎也是一个正确理性的选择。很多时候,美好的故事并不能善终,做出一个选择也就意味着放弃其他的可能性,这似乎总是人生的常态。
但是对于路易斯而言,破裂的家庭和母亲不在身边造成的创伤是难以弥合的,这或许是珍一生中最大的污点,因为他儿子对于黑猩猩充满了憎恶和痛恨,母子关系也再也无法修复和弥合。我理解并同情路易斯的不幸,他是真正活在母亲盛名阴影下的那个人,母亲似乎把一切的爱都给了黑猩猩而不是他这个亲生儿子,这似乎违背了人的天性。但珍何尝不是做过痛苦的挣扎呢,就像电影《特洛伊》里阿喀琉斯在儿女成群尽享天伦之乐和战死沙场垂名青史之间做出选择一样,珍顺从自己的内心,做出了这个看起来自私的选择。这成了我们可以诟病的一点,但我们也不应该对此攻讦,毕竟当事人经历的内心挣扎是我们无法去真正感受到的。
在近四十年的研究生涯结束后,珍·古道尔依然活跃在世界各地,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宣传黑猩猩栖息地保护以及地球环境保护。 TV +出品的纪录片《亲爱的…》里面有一集就专门介绍了她近年来的活动以及为此鼓舞到的世界各地的人们。和做作喊着口号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的瑞典少女相比,珍·古道尔体现了她务实的一面。她知道要想保护黑猩猩的栖息地,首要之急就是解决非洲当地贫困人们的生存问题,为此她也采取了很多行动,包括面向青少年的根与芽环境教育项目,纪录片里很多青少年正是通过此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中,比如巴厘岛中的两姐妹。
在功成名就之后,珍扮演着一个激励者的角色,她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精神象征。有的人注定是要被做书立传的,珍·古道尔就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