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大鱼海棠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记不清是去年底还是今年初,看到了《大鱼海棠》的宣传视频和照片,大红的底子,山水画的意境,浓浓的中国风。那时大家沉浸在国产动画振兴的情绪中,只要出现以民族元素为特色的片子,就觉得迈出了步子,不管片子其他方面如何,都愿意鼓励。前几天又从朋友圈看到了《大鱼海棠》人物设定海报,很多出自《山海经》等古籍,这才发现《大鱼》8号就要上映了,作为古代文史哲专业的学生,真是迫不及待想看到古人神奇瑰丽的想象在屏幕上复活。
然而此时,也发现舆论风向发生了变化,批评的声音起了,且为数不少。于是怀着复杂的期待进了影院。
开始还是惊艳的:辽阔的海域,挨挨挤挤的大鱼,配以虽有些故弄玄虚但足够文艺的旁白,心里都开始怀疑那些批评是别有用心。而事实证明我还是低估了人民群众的水平,太naive。
且不提整部电影女主如何作上天、情节如何断裂,单谈两个小点:
一,灵婆询问椿鲲哪一天死,答曰四月十八,谷雨的前两天。我的阴历生日恰是四月十九,因此比较敏感,知道那一段时间应是小满前后,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影片中使用了阳历。古典的世界观设计,却用着阳历的纪年,影片中出现的日历似乎还配有干支,该作何解释?
二,送别鲲时,一直都是鲲与椿多么依依不舍、浓情蜜意,后面的湫完全小透明,而根据前面的铺垫,湫这时已经快以命换命了。女主没心没肺好理解,鲲居然也毫不理会湫,如此忘恩负义的人物设定真的合理吗?
我不懂电影理论,只是单纯地感觉《大鱼海棠》的故事没有讲好,而故事恰恰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部分。一路平坦的故事是没人看的,一定要想着法子拐弯,一步到位的事,偏偏绕个大圈子讲,这样才吊人胃口。如今国内两类电影都难以达到要求:一是文艺片,一是动画片。前者的空洞要靠种种装逼来弥补,比如对氛围、境界等等虚无缥缈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你觉得不好,不是爷拍的不好,而是丫水平太低看不懂;后者的简单则常常借助技术手段转移注意力,比如画面、音乐、特效等等,近年来更是祭出了“情怀”这一绝杀,直接从道德上碾压异议。然而我们真正需要的,仍然是一个好的、有趣的、丰富的、发人深省的故事,剥开重重外衣,仍然是这一紧致的内核在吸引着我们。大鱼海棠显然缺乏这个内核,而单薄苍白的故事,再怎么绚烂的技术也扶不起来的。
再说说影片的传统文化牌。近年来古风泛滥,似乎不沾一点传统文化的边就是没文化。《大鱼》的故事架构也大致以《逍遥游》为骨架,且还不止。导演是有野心的,想要构建一个庞大复杂的世界观,并依托古籍,设置了一系列神话中走出来的人物。遗憾的是,诸多人物真正上镜的没几个,真正得到解释并参与推动剧情的没几个,大多只是跑个龙套打个酱油而已,真是瞎了《山海经》、上古传说这么好的素材。还有很多人吐槽的片尾彩蛋出现的莫名其妙的“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跟剧情毫无关系,直接生拉硬扯,就像不少人为发自拍而配的“图文无关”的文字。传统文化不是摆设,不是一层包装纸,不是说把传统文化做出来,放在那里,就可以不管不顾兀自按原来的路子前进。要让它活起来,真正渗透进剧情的方方面面,那些辛辛苦苦设计出来的人物多一点戏份又何妨?中国元素多一些介绍又何妨?价值观的东西来一点也可以啊!把“图文无关”的诗文句子减一些,空间不就出来了吗。
目前,《大鱼》的评论呈两极分化趋势,亦有不同寻常的理解。比如知乎上有人指出这是阶级斗争的赞歌,和我一同观影的小伙伴则这样总结:
“一部画面唯美、情感细腻但节奏略显拖沓、情节稍欠逻辑的超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成人动画片,糅合了福建客家人土楼民风、中国传统生死观、以海为生的南岛语族等元素,从侧面体现了被遗弃的渔网等海洋垃圾和拖网式远洋渔业对海豚、海龟等大型海洋生物的危害。”
不失为新颖的角度。
(2016年旧文,原文在公共号小得盈满上亦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