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个老词来形容,就是“小清新”

上次看到这部片子,记得还是上大学的时候,可能是看第十放映室时,讲台湾电影时推荐的片子,看起来觉得很有意思,就去找出来看看了。
周末无事,因为疫情的原因,在优酷上随意的翻出来几部老片,看到“听说”时,不经点开重看了一遍。只想说,有些喜欢的东西,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电影其实不算复杂, 也很套路,较真点多少还有点bug。但是,不得不说,我好爱这部电影啊,就像短评里写的,和海角七号并列我最爱的台湾电影。喜欢年轻时的彭于晏,那时他还不是现在这样的肌肉猛男;喜欢当年的陈意涵,她坐在彭于晏单车后座上的样子,嫩到我只能想到四月物语里的松隆子可以媲美;喜欢当年的陈妍希,那时她还不是所有年轻人的女神,更不是后来的小笼包;更喜欢天阔爸妈,两位台湾影视中日常出现的爸妈,也爱他们在我可能不会爱你中的表现。电影很明确的是为台湾听障奥运会宣传准备的,剧本相对简单,未必经过特别精细的打磨,应该就是份命题作文,但是能看出导演的用心,编剧切题的巧妙,略带文艺的“水鸟”,几分台北的特色,再加上最后发的糖,加上几位当时的年轻演员对角色的认真刻画和努力的学习手语,让我可以给这份命题作业打出高分。

现在回想起来,本世纪10s 左右的台湾电影真好看啊,好多好多电影都是我的最爱,尤其是青春片,开创了风靡一时的“小清新”风格,像海角七号,听说,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艋舺,甚至再往前一点的蓝色大门,不能说的秘密,第36个故事,台湾电影风格鲜明,清新淡雅,让我爱不释手,也捧红了当年那一批台湾年轻演员,陈柏霖,陈意涵,陈妍希,彭于晏,林依晨,桂纶镁,阮经天,赵又廷,还有魏德圣导演,钮承泽导演,九把刀。但是,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台湾电影逐渐走出了我(们)的视野,在大陆出名的演员也仅限于当时的那一批,鲜有佳作问世,不得不说,实在是让我非常遗憾。这些年金马奖的最佳电影,也多颁给大陆电影或者合拍片,像台湾本土电影,能拿到个个人奖项就很不错了,不知道是不是像香港电影一样,因为经济的下行,电影人才北上,导致整个台湾电影环境恶劣,高质量的作品很难产生。
台湾电影这两年的萎缩,不得不说让人感到遗憾。对我来说,台湾小清新电影就像是80后的香港电影一样,是年轻时对爱情,生活的美好向往,永远的心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