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诵律》线上首映会,导演长文详解创作背后的秘密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1,我们这部作品的片名叫《十诵律》,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太理解这个《十诵律》名字是从那儿来,然后它的含义是什么呢?可以跟大家去讲解一下。
《十诵律》是很早就传入中国的一部佛教戒律书,通俗讲就是佛教弟子人物行为准则,因为最早的人物设定里面,男主其实是有一些佛教信仰的,包括我们看到他会有一个佛像的挂件,想表现这个人物矛盾的一面,我们知道佛教里面最基本的戒律是不杀生,他人设又是一个类似于杀手一个的人物,整个故事的核心其实是自杀,我就在想佛教对于自杀的态度,偶然看到了《十诵律》里面的一段话:老病者,四大增减,受诸苦恼。往语是人言:‘汝云何久忍是苦?何不自夺命?’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大意就是当一个人老了之后,身体受尽痛苦,我们是否应当忍受这种痛苦,可以选择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么?佛戒里面选择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是一种罪孽,这里面描述的情景和我想要表达的东西很接近,所以就选择了这个一个题目,最早的题目叫死神归来,其实是英文的片名,就是召唤死神,召唤死神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觉得太像恐怖片了,就用了文中开头字幕的名字。
2,当时为什么要去做这样的一个题材,这么一个故事呢?这个是你身边的一些意见故事呢,你的创作的来源来自于哪儿?
创作的来源其实是我爷爷,这个短片剧本其实很早就写了。我爷爷基本上是一个人生活,因为我奶奶是很早就去世了,在我爸很小的时候,刚开始大家是生活在一起的,父母爷爷,后来父母长大了也分开了,然后我出去读书工作就很少回来,基本上我爷爷的晚年就是一个人生活,我就在想一个老人在面对物质匮乏,身体衰退和亲人分离的时候,是怎么面对自己的死亡。后来我拍完这个短片之后我爷爷就去世了,我记得很清楚的一点就是,他当时病得已经很严重了,却坚持要回家,我现在想想这个选择其实无异于自我了结,回家没几天之后,他就走了。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特别是人到老年之后,当我们面对这样残酷的选择的时候,可能背后折射的更多的社会因素和问题,比如医疗,养老还有留守老人等等问题,其实如果有人注意到细节的话会发现老人最后的桌子上其实都是药,还有就是一家三口的照片,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来这个老人可能正在经历的事情,比如重病,家人分离等等,需要观众去补充这些信息。
3,为什么要选那个年代?
关于这个年代的问题,其实每个影片他创作的年代跟当时的社会,整个环境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相关,因为这个里面所描述的老人其实算是留守的老人吧,跟我们当下的很多社会是有一些关联的。当下这个城市化的一些进程,包括这种城市化造成了这种城乡的隔离呀,包括人口的流动,消费主义等等导致的这种亲情的淡漠,引起了孤独老人的这种状况。那选择这个年代其实是跟影片的想要表达的这种社会环境相符,所以会去这么做选择。
4,按照您的刚才的这个叙述,就是我们这部作品的创作来源,实际上是来源于您的这个生活,其实是有很多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里面,当时为什么想选择这样一个类型?其实是有一些悬疑的类型,然后加加上黑色电影的这种叙事风格,您是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一个叙事风格?
这个可能跟当时的一个观影和个人的趣味有关吧,因为这个包括黑色电影类型,是国外很流行的一个片种,它可以将一些社会的表达,隐藏在这种充满戏剧性的故事当中,而且观众也易于接受,同时这个作者导演也可以融入一些自己的思考。整个短片的创意来源,因为很短,就讲了一个动作——自杀这个动作,那如何通过一个形式去表现这个东西,然后我就想到了一个形式化的东西,就是买凶杀自己这个外化的形式去呈现。那就有了买家和杀手这两个角色,那当时的考量他们其实是一个人,年轻的这个男子其实是不存在的,他其实象征着死亡,这个老人其实是在召唤死亡,我在拍的时候就有意让这个老者感受不到另外一个人的存在。伴随他的是这个生命的不断的消亡和死亡,是与死神一直相伴的感觉,其实我们有看到里面有这个男子渐渐消失的一个画面,是想说明这个人物可能并不存在。
虽然本身的故事内核有一些社会的表达,但整个故事其实并不是一个写实的故事,我们不可能在生活中遇到买凶杀自己,包括买凶杀人这种情节其实很戏剧化的,类型化的这个东西,它不是一个写实的东西。它更偏类型化和风格化的叙述,包括有一些超现实的设计,这种风格叙事更多的是传递一种氛围和情绪,让观众更容易的进入到情绪和故事之中,观众其实更愿意看到他们生活中看不到的东西,当然缺点就是因为这种风格化的距离感会产生一种间离感,少了能直击人心的力量。像黑色电影有一些基本的范式,孤独的主角,阴暗的环境,昏暗的灯光等等,包括他们的经历都不是普通人能经历的,都是经过艺术化处理过的。如果用其他的形式的话,选择现实主义的手法可能会是另一种感觉。
5,两次京剧的音乐想起 都是在老人走路和水壶的时候 感觉营造的氛围并不是孤独,为什么要用那样的配乐,以及在那两个场景出现?
他这个音乐其实是从里面那个收音机里面出现的,收音机其实是陪伴他身边的一个东西,包括他听的这个曲子可能是他唯一的娱乐活动,然后这个音乐其实是一个反衬的作用,他在一个人的时候,他的这种内心的这种孤独也好,这种情绪和他听的这个曲子,其实有一个呼应和一个映衬的作用。他听的这个其实是我找的一个是秦腔里边的一个片段,秦腔其实是西北的一个戏剧形式,是很有力量的那种,声嘶力竭,这个声音是非常有生命力的感觉,整个这种力量感和生命力和他的生命垂危的感觉形成一种对立,在一个人的时候听这种曲子其实是有一种强烈的对比。然后也是另外一个视听层面看,收音机,可以利用这个道具有源声音的便利性,结合着他的心境,来表达一种情绪,来丰富整个影片的视听。
6,回到故事本身,最后老人是自杀还是他杀呢?
可以理解为这个他雇佣这个老人雇佣一个人去杀自己,这整个是他的一个想象,或者说是一个外部的一个事件,他想象中的这种情境,最终的影片是落到最后的一个结尾,就是一个动作——自杀,如果把影片分为AB部分的话,前面的除了最后的结尾,可以称之为a,是他脑中所想象的去召唤一个人去杀这个动作,那B就是在最后一段,他坐在那里一个人默默的流着血,生命慢慢消亡。
他那把刀,然后他垂下的手臂其实是自杀整个的一个结束,那你也可以理解为那把刀就是那个男人,因为这个刀是那个男人用过的刀,因为短片是很短的,所能讲述的不可能太多,可能就是最后这一个状态,但前面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外化这个状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只存在于他的脑海中。
7,请问导演选择的场景是什么来源或者是什么灵感吗,比如说老人被杀是在一座有很多拱洞的大桥上,好像还有雾;杀手消失的那一段是深夜的马路中间,灯光特别亮,因为一般觉得杀手隐藏在阴影之中,这里最终自杀达成选择这样的场景-杀手行走在灯光之下,大路中间,是否在表达这是一种解脱和对这种行为的一点赞同呢?
关于这个场景的选择,这个其实也是基于电影的形式,其实整个叙事方式一个偏类型化,风格化或者是不是那么写实的一种方式,在雾中行动其实跟整个影片的这个氛围有很大的一个关系,最终消失在这个大雾当中,其实是想表达这个人物他的一个不真实性和超现实性。因为他本身象征着这个死亡,而且是这个老人可能幻想出来的一个人物,他会消失在这个大雾当中。包括这个桥的选择,其实也是为了跟影片的整个风格,包括这一段落的这种形式感形成呼应,最早的这个桥上段落,其实我也有拍一些近景的,他杀人的动作包括那个人的表情,但都没有用上去,其实就是想让这种画面更加有一种超现实感,或者说有一种距离感吧。桥其实有一种作用是桥是来渡人的,中国的死亡象征里面有奈何桥等等说法,也是和死亡相关,他最终死在桥上,其实是杀手摆渡了他,帮他解脱了。
8,对于这类非植根于生活常态的影片而言,剧本创作和人物捕捉的难度在哪儿?更多是基于观影量的灵感借鉴呢还是有可参考的实践方法?
拍摄的时候,我会让演员尽量保持一种状态,表情的东西会很少,更多的是肢体的语言,一种凝视吧,更多的服务于整个故事,因为整个故事是非现实化的,人物像年轻男子也不是真实生活中的人物,所以他们整个人物的行为表演方式也是,整个为影片的风格服务。更多的是基于观影吧,这里面会受到布列松的一些影像,他喜欢把演员称之为模特,作为道具为整体的风格服务,包括现在的一些电影《亡命驾驶》《南方车站的聚会》等多少都有这种趋势。
9,影片中为什么会选择103作为房间号呢?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那其实了解一些国外的一些文化的人知道,13这个数字在国外其实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因为这个人的身份其实代表了死亡,所以他身上有一种不祥的因素,或者说一种不安全感,所以就用103这个数字来代表了他身上的某种特性吧。
10,关于那把刀,我理解是老人被杀后,拖着即将死去的身体回到了自己的住所。导演,我可能比较较真。也一直在听您自己对影片的讲解,比如城市化,老人生存困境等等。。我看老人有一个比较固定的职业{清洁工},所以应该是生存有一定的保障,其次,雇佣杀手肯定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所以,我排除了老人是因为穷困选择了死亡,应该是失去亲人后不能忍受独活于世的孤寂和思念。另外,导演是看了红白蓝三部曲里的白这部影片么,里面有男二雇佣男一杀自己的情节。
因为这个清洁工其实是相当于城市的最底层和收入最微薄的一个群体,那至于说他如何有钱来雇佣一个杀手,这个没有交代,因为整个这是一个外化的过程,可能只是存在于他的想象当中,这是一个超现实的场景,不真实的情景,那只有最后一个情景是真实的。他的死亡有涉及到因为贫困,因为疾病,因为家人的离去,这些因素都有,只不过不是特别明显,这个在最早的字幕里面有提示,就是说老病者,他的身体机能啊,包括他的情感啊,包括他可能像你说的不光是生活的贫困,还有这种亲人的离散。
我想说一下关于观众理解上的差异,因为我觉得创作者所想表达的东西和最终传递的东西肯定会存在一个鸿沟,包括一些处理上手法上。所以我觉得一些理解上的偏差都是可以接受的,每个人的观感,每个人的理解和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可以对这个影片作出自己的理解,这个也是我最初创造这个短片想达到的一个效果,我是希望影片有一些多义性的结尾和一些想象的空间。观众是可以在这个有限的信息里边拼凑出一个他想要的答案,故事之外,影片所想要传递的情绪和状态我相信观众都能感受到,我觉得这个就已经足够了,至于背后的社会意义,或者说他整个故事,我觉得每个人可以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而且创作者最早他想表达的东西可能也会因为一些执行的原因有所偏离。
我觉得一个好的作品是创作者化一个半圆,另一个半圆是由观众来填充的,好的创作者我觉得是要学会展示冰山一角,要留住冰山下更大的空间去让观众发掘。其实现在有很多的短视频对电影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这个短视频很大的一个问题在于它阻断了这种观众跟这个作者的一种交流互动,它并没有给观众创造出去思考和去回味的空间。因为他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单向的,还有就是说它的创作者,他并没有把观众放到一个跟他一个合作,或者说共同创作的层面上去完成这个表达,他只是在传递某种信息,那这个信息可能是有趣的,但它并不具有某种思考的空间,或者说价值。
我觉得作为电影创作者来说,你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给观众营造这种思考的空间,就是说我可能考虑到你在此刻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当你在考虑这个情绪的时候,你会想到你用什么样方式来达到这种效果,让观众去完成你的整个作品。
我很喜欢的一个韩国导演李沧东的,他最近的作品就是燃烧,当时看燃烧的时候其实并不能理解他结尾所表达的东西,他的那个杀人行为的一个真实性。最后其实有人解读到他最后的那场杀人,是他小说当中幻想的情节,那对于了解这个结尾的这个关注和不了解这个结尾的观众,他其实都能得到他所想要的信息,而且无论哪种结尾整个影片的表达也是完整,它可以是一个真实复仇的故事,或者是完成一个底层人他心目当中关于复仇的想象,那这两条道路都是通畅的。观众可能认可他复仇的正义性,为了女朋友复仇也可以理解这个人物,或者他屈从于某种权贵势力,屈从于这种法律也好,他选择了苟且偷生,在自己的小说当中,把这个情节完成出来也好,它所表达的内容其实是需要每个观众去理解。
11,您现在回头看您这不几年前的创作的作品,我相信您现在的这个创作呀,肯定是包括人生的经历,肯定又上升到了一个阶段,那么在回去看这部作品的话,您对自己的这部短片有哪些评价呢?
我觉得现在看其实还有很多不成熟和表达不完善的地方,其实最核心的一点在于形式和内容的一个选择吧,你的主题和想要表达的东西,运用什么样一种形式去完成,我觉得这个其实是每一个创作者所面对的一个核心的问题。
那因为基于当时的观影和个人趣味,对于黑色电影和类型电影的这种接受程度和这种风格化影像的一种追求,选择这种方式去塑造了这个故事。观众可能能理解到你整个故事的大致情节,但对于最深层次的关于人物或者说人物的命运,包括整个社会议题,其实没有完成一个很好的表达和呈现。当你的形式感过于强烈,影响到内容表达或者是你想传递的核心的东西的时候,其实就应该反思你这种形式是否是必要的,或者说,是否有更好更适于你表达内容和所传递的信息的一的形式,跟内容完美结合的一种形式,这个是需要长期思考和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