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瑞登与安迪杜弗伦比较论:这都是在说“三观”问题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俺最开始写的时候题目并不是“比较论”(参见原文:http://www.butwho.net/2007/12/Transpoting_and_Philosophical_Problems.html),可是后来写着写着就想标题党了。其实本文主要还是说的猜火车。
正文:
直到俺看了网上的一些评论,俺才知道这部片子还是有很多争议的:有太多人说它怂恿吸毒。还有人觉得,这部片子就是真实的反映了一些东西,并没有什么“崇高”的玩意儿。这些说法也各有道理,不同的人会从同一部片子里面看出不同的东西: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看到啥都不为过。
说到俺,俺基本上属于半吊子哲学爱好者的范畴,所以俺看电影的时候就喜欢形而上地分析一下。(是不是有人觉得这样太做作了?)看看俺以前说过的《大鱼》(http://www.butwho.net/2007/11/big-fish.html)、《肖申克的救赎》(http://www.butwho.net/2007/11/Shawshank.html)、《美丽人生》(http://www.butwho.net/2007/11/Life_is_Beautiful_review.html),基本上都有这样的倾向。俺看《猜火车》的时候,也不免用这种眼光看待一下。
当然,刚开始看的时候也是没看到多少深刻的东西。一开始只是觉得他的开头“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唱机、电动开罐机,选择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选择固定利率房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运动服和皮箱”这一段还是很生动很有震撼力的。还有,影片中的很多镜头也很有想象力、很能吸引人的。这个是初步的感受,看到后来影片的主题就越来越清楚了。有同学说,这部片子的主题是“择友不慎危害大”。豆瓣上许多人声称要通过这部影片缅怀青春云云,另有人说这个讲的是迷幻、颓废之类的东西。俺觉着这些观点虽然有些道理的,但似乎还是有些浅了。
俺认为吧,《猜火车》这部影片说的东西,其范围其实还是可以更广一些的。把诸如青春、迷幻、颓废这些表面的东西撇开一下,给他上升到某种层次,你就能看到:其实《猜火车》中的每个人,基本上能代表各种人生形态。虽然《猜火车》大体上说的是小混混的生活,但里面小混混的身上却有着各种人的影子——至少能说,这些小混混身上都有多数人身上明显或隐蔽的一些本性。看看四周,是不是很多人都有跟“屎霸”、“变态男”、“卑鄙”、“马克”这些人差不多的特点?说着,你的性格里面,是不是也有屎霸的傻叉、卑鄙的暴力,还有马克的坏心眼儿?当然,可能有人认为俺本人的心理就有这些“阴暗面”,可是哪个人又是完全“正大光明”的呢?(而且,俺要说,俺要比影片里面的人光明的多。)有人评价这部影片,说“最丑恶,最垃圾的生活被导演毫无遮掩的揭露开来,这份真实与诚恳也是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俺觉着这个有点道理。这部影片确实能够十分真实地表现出生活中被隐藏得好好的许多阴暗面,而这也往往会让很多人产生共鸣。豆瓣上有个自称是“好孩子”的http://www.douban.com/review/1005049/,也能在这部影片中的导很多感触,这从侧面说明了影片的普遍性。这在这部影片中,“杂取种种人,合成典型形象”的手法,运用得还是十分成功的。
不过,这部影片如果仅仅是揭露阴暗面,那俺就没必要“形而上” 地分析了。有人说, “并不是所有片子都和肖申克一样能把你救赎的”http://litlit7.yculblog.com/post.1023373.html,可是俺觉着,这部影片说的启示就是主人公马克的救赎。影片最后,马克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走在了通往光明的康庄大道上。大家想一下,影片的开头与结尾都是那段“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家庭选择电视机”的台词,但是主人公念台词的态度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开头的时候是很颓废很烦的感觉,到了结尾,背景就是马克的微笑了。马克从“不选择”走向了“选择”,不正是一段救赎的过程吗?
写到这里,俺突然觉得,《猜火车》与《肖申克的救赎》还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的,尤其是在结尾:经过了一个漫长的黑暗时期之后,主人公都能够全身而退,卷走大量不义之财逃亡国外,那个“恶人”也都受到了惩罚,主人公的朋友也都得到了主人公留下的一沓钱,对这屏幕笑了。(俺甚至想效仿以前的标题党,把这篇影评命名为“马克瑞登与安迪杜弗伦比较论”了。)虽然《猜火车》中混混们的生活环境要比肖申克监狱恶劣很多,但俺觉得整部影片还算得上是积极向上的。
不过,俺觉着,《猜火车》中与《肖申克》里黑人大叔瑞得相似的人并不是Spud,而是Mark的女朋友Diane。看影片的时候俺就发现,这个人有着非凡的气质——在了解到她才十四岁的时候,俺更感到惊愕。俺觉着,应片中“三观”问题最少的,还是这个黛安。虽然到最后Mark是一个人走得,可是俺相信他们总会团聚。
最后,再来看看我们的生活吧(当然是影片最后“有选择”的那一段):
I'm going to change. This is the last of that sort of thing. Now I'm cleaning up and I'm moving on, going straight and choosing life. I'm looking forward to it already. I'm gonna be just like you. The job, the family, the fucking big television. The washing machine, the car, the compact disc and electric tin opener, good health, low cholesterol, dental insurance, mortgage, starter home, leisure wear, luggage, three piece suite, DIY, game shows, junk food, children, walks in the park, nine to five, good at golf, washing the car, choice of sweaters, family Christmas, indexed pension, tax exemption clearing gutters, getting by, looking ahead, the day you die.
我要改变,这是最后一件坏事,我要洗心革面,向前走,选择人生,我已经在期望了。我会跟你一样,工作,家庭,大电视机,洗衣机,汽车,CD播放机,电动开罐器,健康,低胆固醇,牙医保险,贷款,购屋,休闲服,行李箱,三件式的西装,DIY,猜谜节目,垃圾食物,孩子,公园散步,朝九晚五,高尔夫球,洗车,运动衫,阖家过耶诞,养老金,免税,清水沟,只往前看,直到你死掉那天为止。
可以再联想一下《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那句经典台词:
忙着活,或者是忙着死。keep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ie.
这些,说得不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么?
正文:
直到俺看了网上的一些评论,俺才知道这部片子还是有很多争议的:有太多人说它怂恿吸毒。还有人觉得,这部片子就是真实的反映了一些东西,并没有什么“崇高”的玩意儿。这些说法也各有道理,不同的人会从同一部片子里面看出不同的东西: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看到啥都不为过。
说到俺,俺基本上属于半吊子哲学爱好者的范畴,所以俺看电影的时候就喜欢形而上地分析一下。(是不是有人觉得这样太做作了?)看看俺以前说过的《大鱼》(http://www.butwho.net/2007/11/big-fish.html)、《肖申克的救赎》(http://www.butwho.net/2007/11/Shawshank.html)、《美丽人生》(http://www.butwho.net/2007/11/Life_is_Beautiful_review.html),基本上都有这样的倾向。俺看《猜火车》的时候,也不免用这种眼光看待一下。
当然,刚开始看的时候也是没看到多少深刻的东西。一开始只是觉得他的开头“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唱机、电动开罐机,选择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选择固定利率房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运动服和皮箱”这一段还是很生动很有震撼力的。还有,影片中的很多镜头也很有想象力、很能吸引人的。这个是初步的感受,看到后来影片的主题就越来越清楚了。有同学说,这部片子的主题是“择友不慎危害大”。豆瓣上许多人声称要通过这部影片缅怀青春云云,另有人说这个讲的是迷幻、颓废之类的东西。俺觉着这些观点虽然有些道理的,但似乎还是有些浅了。
俺认为吧,《猜火车》这部影片说的东西,其范围其实还是可以更广一些的。把诸如青春、迷幻、颓废这些表面的东西撇开一下,给他上升到某种层次,你就能看到:其实《猜火车》中的每个人,基本上能代表各种人生形态。虽然《猜火车》大体上说的是小混混的生活,但里面小混混的身上却有着各种人的影子——至少能说,这些小混混身上都有多数人身上明显或隐蔽的一些本性。看看四周,是不是很多人都有跟“屎霸”、“变态男”、“卑鄙”、“马克”这些人差不多的特点?说着,你的性格里面,是不是也有屎霸的傻叉、卑鄙的暴力,还有马克的坏心眼儿?当然,可能有人认为俺本人的心理就有这些“阴暗面”,可是哪个人又是完全“正大光明”的呢?(而且,俺要说,俺要比影片里面的人光明的多。)有人评价这部影片,说“最丑恶,最垃圾的生活被导演毫无遮掩的揭露开来,这份真实与诚恳也是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俺觉着这个有点道理。这部影片确实能够十分真实地表现出生活中被隐藏得好好的许多阴暗面,而这也往往会让很多人产生共鸣。豆瓣上有个自称是“好孩子”的http://www.douban.com/review/1005049/,也能在这部影片中的导很多感触,这从侧面说明了影片的普遍性。这在这部影片中,“杂取种种人,合成典型形象”的手法,运用得还是十分成功的。
不过,这部影片如果仅仅是揭露阴暗面,那俺就没必要“形而上” 地分析了。有人说, “并不是所有片子都和肖申克一样能把你救赎的”http://litlit7.yculblog.com/post.1023373.html,可是俺觉着,这部影片说的启示就是主人公马克的救赎。影片最后,马克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走在了通往光明的康庄大道上。大家想一下,影片的开头与结尾都是那段“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家庭选择电视机”的台词,但是主人公念台词的态度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开头的时候是很颓废很烦的感觉,到了结尾,背景就是马克的微笑了。马克从“不选择”走向了“选择”,不正是一段救赎的过程吗?
写到这里,俺突然觉得,《猜火车》与《肖申克的救赎》还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的,尤其是在结尾:经过了一个漫长的黑暗时期之后,主人公都能够全身而退,卷走大量不义之财逃亡国外,那个“恶人”也都受到了惩罚,主人公的朋友也都得到了主人公留下的一沓钱,对这屏幕笑了。(俺甚至想效仿以前的标题党,把这篇影评命名为“马克瑞登与安迪杜弗伦比较论”了。)虽然《猜火车》中混混们的生活环境要比肖申克监狱恶劣很多,但俺觉得整部影片还算得上是积极向上的。
不过,俺觉着,《猜火车》中与《肖申克》里黑人大叔瑞得相似的人并不是Spud,而是Mark的女朋友Diane。看影片的时候俺就发现,这个人有着非凡的气质——在了解到她才十四岁的时候,俺更感到惊愕。俺觉着,应片中“三观”问题最少的,还是这个黛安。虽然到最后Mark是一个人走得,可是俺相信他们总会团聚。
最后,再来看看我们的生活吧(当然是影片最后“有选择”的那一段):
I'm going to change. This is the last of that sort of thing. Now I'm cleaning up and I'm moving on, going straight and choosing life. I'm looking forward to it already. I'm gonna be just like you. The job, the family, the fucking big television. The washing machine, the car, the compact disc and electric tin opener, good health, low cholesterol, dental insurance, mortgage, starter home, leisure wear, luggage, three piece suite, DIY, game shows, junk food, children, walks in the park, nine to five, good at golf, washing the car, choice of sweaters, family Christmas, indexed pension, tax exemption clearing gutters, getting by, looking ahead, the day you die.
我要改变,这是最后一件坏事,我要洗心革面,向前走,选择人生,我已经在期望了。我会跟你一样,工作,家庭,大电视机,洗衣机,汽车,CD播放机,电动开罐器,健康,低胆固醇,牙医保险,贷款,购屋,休闲服,行李箱,三件式的西装,DIY,猜谜节目,垃圾食物,孩子,公园散步,朝九晚五,高尔夫球,洗车,运动衫,阖家过耶诞,养老金,免税,清水沟,只往前看,直到你死掉那天为止。
可以再联想一下《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那句经典台词:
忙着活,或者是忙着死。keep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ie.
这些,说得不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