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

“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 “我想,打工!” 孩子的声音还很稚嫩,她脱口而出的话语却让我愣住了,打工。为什么想要打工呢?爸爸妈妈送你们去上学,不就是想让你们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吗?不就是不想让你们再踏上跟他们一样辛苦的道路吗? 带着疑惑,我看完了一整部纪录片。 纪录片,记录的真实,真实的让人觉得可怕。看完以后,我心里却堵堵的,很闷,不知道该怎么疏解。 天安门在哪里你知道吗? 不知道。 首都在哪里你知道吗? 不知道。 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办的? 不知道。 一问三不知。 回想起来,我却觉得有些悲哀,他们所接受的一切都来自于年迈的爷爷奶奶跟书本,而爷爷奶奶能教给他们的少之又少,而能学到更多、能改变命运的读书,对他们来说却是奢侈的。是本该读四年级的云洁留级在二年级,是本该好好一心读书的巍媛打着暑假工照顾着年迈的老人还要顾及着年幼弟弟,他们需要改变命运,可是唯一能让他们改变命运的,却看起来那么奢侈。当生存都是个问题的时候,好好学习改变命运却看着有些可笑了。如果可以,谁不想只一心好好读书,不用在意生活的压力呢?现实总是在一次次打破理想。 留守儿童,对于父爱母爱都是渴求的,但是他们又害怕,他们不敢接触,尽管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告诉他们,爸爸妈妈是爱他们的,但是父母到底长年不在家,孩子不了解父母,他们还是会想,是不是爸爸妈妈不爱自己?就像纪录片中的小孩,父母回家,母子擦肩而过,彼此却不相识,只不过是隔了一年未见。面对这样的现实,孩子怎么敢相信父母是爱他的呢?而父母知道,当时擦肩而过的一个小孩,竟是自己一年未见的儿子时,他们心里的痛苦与自责,谁又明白呢?如果可以,谁不想承欢膝下,谁不想陪着孩子长大?生活所迫,不得已罢了。 贯穿整个纪录片的,是“贫穷”二字。是生活的贫穷,是知识的贫穷,是精神的贫穷,是感情的贫穷。 学校的建立也是历经磨难,从老师跟家长寥寥数语的话语中,我却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虚报孩子人数才得以建立的学校,一个代课老师工资低的难以生存,这样的情况,如何去学习,面对孩子学不会、不写作业的情况,老师也是无力。而教师资源更匮乏的厉害,即使孩子们有心学,也没有那个条件。孩子是未来,不只是是城里的孩子,还有那些在大山里的孩子,同样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应当是平等的、普遍的。 即使父母不能长在孩子身边,也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抽出一点点时间去关心一下孩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