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年轻和乌托邦美梦,中产阶级理想主义青年与西方世界的六十年代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梦和年轻是主题。用三人中的“局外人”Matthew闯入-沉浸-怀疑-离开Isabelle和Theo的乌托邦世界的过程,以点带面地“窥探”沉浸于理想主义的西方中产阶级年轻人身上的幼稚、调皮、天真、冲动、对他人苦难的无知无觉、对不受道德约束的乌托邦式美好(片中对此的喻体是Isabelle与Theo的不伦之恋)的强烈渴望,以及他们肤浅而单纯的对反抗与革命的理解。
Isabelle与Theo是现当代西方特权阶层左派青年的极端缩影,也一定程度上象征着西方世界的六十年代。
Isabelle与Theo代表的理想主义青年追求性与爱,电影与音乐,反抗、革命、和平与自由,以及许多与之相关的主义(比如mao思想,共产主义);却不关注“自己人”(对于Isabelle与Theo来说就是他们二人,对于他们所代表的理想主义青年来说就是西方特权阶层)以外的他人,渴望摆脱道德约束和窗外每日上演的社会现实。他们只看他们想看到的东西,以自己的想法为真理,于现实世界的经验却仿若稚童。
六十年代西方社会一定程度上亦如是。普遍为爱与和平、自由、性与思想的解放奔走呼号,爱之夏、摇滚乐和嬉皮士精神人人向往,家中四壁贴着mao海报的年轻人赞扬遥远东方的那场革命。然而鲜少有人顾及片中Matthew所提的,同在这个“黄金时代”存在着的、西方社会之外广泛的苦难和他们崇尚的那场革命带来的血腥、暴力与压迫。
选角完美,Louis Garrel的长相是雕像一般的古典美,叼着烟的Theo像多了一丝调皮的大卫;Eva Green风情万种又浑然天成,她的Isabelle戴上黑手套演断臂维纳斯又灵又合适。这样“美得不像话”的人物为Isabelle与Theo构建的世界更添几分美梦的虚幻,于是这个梦境世界与窗外轰轰烈烈学运所代表的现实世界更是对比鲜明。
视听语言都妙。镜头语言表现力强,画面频频让人有截图的冲动,how cinematic! 最喜欢的几个镜头表达是三人想要破戈达尔《法外之徒》记录的卢浮宫快跑、浴缸里围成摄影机镜头的泡泡和眼,以及Matthew与Isabelle两人约会结束路过的巨大街垒。
配乐也巧妙,尤其Isabelle初夜与Theo和他人欢爱时的同一首歌与截然不同情绪,以及Matthew入侵Isabelle的私密小屋,在其中翻翻看看时响起的大门乐队的《The Spy》。
美中不足是男导演的常见病——男性凝视下被物化的女性身体。此缺陷尤其体现在Isabelle的“处女血”这一情节(而且恕我直言性生活会出血的不一定是处女,处女也不一定会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