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经济制高点

经济白痴看经济片,全屏回忆不保证真实准确。04年的片子,感觉有些远,梳理了一百年的世界经济,圈外人,却觉得废话太多,经济大佬只知道那两个,以前是凯恩斯的信徒,实在看不懂哈耶克,又觉得他被边缘化局外人很可惜,有不同的声音存在才会让道理越辩越明,就像现在的疫情当下,嘴炮先行,虽然拥护吾国,但是绝对支持不同的声音,声音要发出来,世界会更精彩(做不做是另一回事,感觉对政治来说,声音也会带来少许风险,不可避免) 一直以来就觉得如果让市场管控,看不见的手并不是智能万能,必然政府出手救世,1929年的大萧条放在那里,有一个合理的秩序分配,当二战结束后,保守党的丘吉尔赞成市场自由管控,反对国家干预,也许是多年征战对社会主义的天然敌意,对民主自由的信奉,但是人民没有吃这一套,经历了二战政府管控经济上行甜头,人民把票投给了工党,流传说丘吉尔觉得人民忘恩负义,忿忿不平,二战的大功臣,其他两位继续在权利的高峰,想想确有不甘。 二战结束后,不止是英国,南美,印度以及波兰东欧等国也是偏向凯恩斯主义,可怜的哈耶克奥地利学派基本没有了声音,哈耶克自己被全盘否定,当年也只有一所美国大学芝加哥大学给他抛出了橄榄枝 芝加哥大学和其他大学相比是一个异类,各种声音在这里汇集吵架,俱乐部里大家高声辩论,不知道打起来了没?反正拂袖摔门而去绝对不少。委实做学问的好地方。哈耶克的任教也是芝加哥学派成立的基础吧,即使后来他离开了这所大学。芝加哥学派小团体也成了规模。 似乎基本没有国家奉行他主张,哈耶克回到瑞士的居所时候,自己很是沮丧在那里养老看新闻,这之后转机来了 由于政府宏观调控,刺激消费,造成了通货膨胀,财政赤字过大?要说政府也是不停开动印钞机印钱,钱多了,人民钱不值钱了,等于人民实际财产缩水?经济危机。 民主国家对社会主义比较忧愁,自己是民主国家,怎么用着社会主义手段的宏观调控,介入煤炭石油电信电力航空矿产交通运输等这种经济制高点企业呢?这个名字还是列宁命名的。可是苏联做得好1929做得好,暂且用着吧,怕不是我们更接近社会主义?他们想? 当后来宏观调控的弊端出来,通货膨胀厉害时候,保守党撒切尔首相和共和党里根总统开始信奉自由的市场调节,哈耶克的翻身时刻来了,因为活着是对“敌人”最大的胜利,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恭喜。 撒切尔搞自由主义,搞得并不好一团糟,举步维艰,民望极低,可是马岛海战,英国对阿根廷打了个翻身仗,她民望扶摇直上,一时无两,国际地位提升。经济改革持续,度过了两年的阵痛期,算是成功转型,经济复苏。 这个过程中伤害最深的是工人们,有几十万工人靠煤矿营生养家,煤矿亏损,靠着政府补贴几十亿?但是给工人们发工资养家,维持这么多工作岗位,双刃剑,工人罢工一年后回去上班了,改革后剩下3500个工人,这个有点像96年我们的国企改革,必然有一部分人利益受损,如果国企人员众多,大家吃饭打牌看报纸,那就早点改革吧,没有一点活力,这也是当年苏联灭亡前的状况,现在,我国肯定也有。 后来撒切尔去了波兰,她在英国打击工党和工人,但是不同国家里,她支持了波兰的工人政党团结党,这个长远研究历史和经济政治的搞吧 其他国家也经历了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采访李光耀挺多的,南美墨西哥印度说的比较多,军政府和市场经济 国外游行罢工很多,政府操作也很骚,政府有经济顾问,但不一定听他们。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经济学家也是有正确的错误的观点,应该还是黑猫白猫,实际出发吧。 后来是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化危机,市场共同体,休戚与共,但是会遇到挫折不平等,工作岗位向发展中国家流动,虽然不想但是政治经济没法阻止,世界银行的作用,经济不平等的贫富差距,各地的政策法律制度能否服务经济全球化,那个卖咖啡豆的没有可抵押物的南美农民,俄罗斯的寡头经济空手套白狼,各地成功不成功的休克疗法,还是觉得苏联挺遗憾的。 对于我国讲的不多,一个逃离了北京的移民做了电话机生意,觉得国内变化很大,四分之一的人口进入了全球化市场,人民背井离乡去外出打工赚生活(me),工资水平低,制造业发达。讲的不多,感觉这个纪录片有点亏,它估计都没预想到今天中国的成就超出了它的预期,应该好好分析我们国家的经济,确实改变巨大。 沙尘暴有点大,有点烦有点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