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未停,并未阻挡阿玲寻找阳光。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关于电影获得什么奖我也不赘述,因为我本身也不关心什么奖项。我只谈一下我看到的故事。
导演一开始就给我们设定了一个闷的透不过气的情景,新加坡的雨季,感受起来没有哪怕是一点点让人能够心情舒服一下的时刻。对,是时刻,哪怕是一瞬间。整部电影唯一让人觉得舒适的地方就是阿公、阿玲和伟伦坐在一起吃饭。不是新加坡的天气使然,是他们三个人给观者给人的感觉而已。
阿玲是一个很普通的中年女性的缩影。为了一个孩子努力八年无果,丈夫早已放弃,她表面上毫无波澜,但内心底却没有放弃过,甚至是人工授精时,也是自己靠着内心的倔强撑着自己。
电影中,阿玲一共哭了五次,没有一次是直面观众哭的。
第一次是在车里接电话,知道未成功,车外雨由大变小,但阿玲却哭了,导演给了我们一个从后视镜看到阿玲流下眼泪的镜头。
第二次是撞见老公和小三,阿玲哭了,同时第二次出现了车外不下雨了,但心里却下雨了,导演给我们的还是个背影。
第三次是在阿公的葬礼上,她看见小三明目张胆的来给阿公上香,自己却什么都不能说。折好了金银元宝给阿公烧掉,这次的眼泪是在火后面流下来的。
第四次是和伟伦的船戏,她隔着伟伦的肩膀抽泣,导演还是没有给我们直接的镜头。
第五次就更绝了,她在厕所用了验孕棒后,只听到哭喊,她的心中万分波澜,而镜头却给的是平静如水的房间,最后镜头落在了母亲求来的符上,我们得以从导演的角度确定她是怀孕了。
这五次阿玲的哭泣,导演都没直接让我们看到阿玲哭的样子,因为阿玲就是这样一个人,把所有的波澜都藏起来,没有人会在意她,关注她。
影片中还有几个点是我觉得很有意思的
阿玲带阿公去看小姑子生的宝宝,他的亲孙女,而阿公只是扫了一眼,并未仔细看。这里阿玲抱了孩子一下,大家都能看的出来,她很渴望有个孩子,但确实笨拙。说回阿公。阿公在家里见到伟伦的时候,是一直盯着他笑的。这里有个鲜明的对比。
阿玲带阿公去看伟伦的武术比赛时,阿公是尽力鼓掌的,并不像其他人说阿公只是给伟伦写了个“帮”字。
阿玲梦见一个小孩在阿公床上,就意味着阿公已经油尽灯枯了。人常说,一家人,只有一个人走了,才能给另一个人腾出一个地方。
伟伦家不小,但格局奇怪,长长的过道,而他就住在房子尽头的一小间而已。也说明了伟伦内向孤单的性格,渴望被关爱。
要说新加坡的阳光只有一瞬间转瞬即逝的话,那就是阿玲和伟伦在公交车上短暂而又“礼义廉耻”的牵手时。
电梯里的世界,就是一个缩影,一个隔板,道明了一切。
伟伦和同学打架后在校长的办公室,导演给伟伦的镜头前是校长的全家福,和身为留守儿童的伟伦形成了对比。校长办公室墙上的相框里的树很像是《大鱼》的海报,是不是导演在说本来校长可以像《大鱼》里的父亲一样给伟伦些父爱,可事实却是冰冷的,又是一个对比。
影片最后阿玲回到了大马,从道路上打羽毛球的路人就知道了,这里有阳光、羽毛球、还有家。在家里,妈妈在洗一个床单,当妈妈把床单晾起来可以看到这是妈妈手工制作,用百家布拼的。妈妈和阿玲实际上是大马华人,中国人有个风俗,孩子穿百家衣吃百家饭身体健康,说明妈妈在对女儿祈福要一个小宝宝的事情上也是默默祈祷,默默付出的。阿玲的隐忍和坚强也是遗传了妈妈吧。
电影里很多镜头都是隔着门,用了个旁观者的眼光去打量。例如伟伦在阿玲家是隔着门看阿公;伟伦、阿玲和阿公在一起吃饭是旁观者的眼光隔着门框在看;阿玲看伟伦练武隔着练功房的门,门虽然开着,但她没有进去;阿玲和伟伦的船戏虽然没有门,但导演带领观众的目光是站在伟伦房间的门框外;阿玲回到大马看妈妈是在门里靠着门看后院洗衣服的妈妈。
有时间我再截了图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