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电影是什么

观众观后可以写点自认为懂了的点,然后再去看一遍收集信息去证明。那些没懂的点也可以看别人写的来补充。都不懂的就大家一起讨论、猜想。那么这电影剩下什么了呢?它变成了什么,一尊被众人填充的高塔?还是信息时代的一处公共领域?
为什么姜文的电影可以让人垂涎三尺如狼将肉分而食之?首先我的感觉是这肉好,主攻中国近现代史,与大众息息相关却没有得到大众的直视和反思。这就还得说,第二个原因,狼不行。姜文以他的身份和家世获得的知识,将他看懂的再表达出来,是纯碎的私货。但他看到的历史和世界,不也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吗?大众因为无知而为其添加神秘色彩甚至于崇拜一个时代。我们感到如此过瘾,还是因为姜文如说书拍案惊奇般的时代\英杰的塑造,这满足了我们对时代人物\英杰的想象,对所处社会表现得那么超脱不羁和自由。这种价值的崇拜契合近现代。作为一名有禁片作品的导演,他的续作都被大众赋予乃至期待有与当下统治者抗争的意味。观众一边看到真相(即使是魔幻隐喻的)一边去影院捧场,仿佛完成了自身的抗争,并从中得到了满足。
但是,隐喻只能得到“大家都懂”的与统治者暧昧的结果。《太阳》一刀未剪过审,是自我抑制和自我改造,是自由表达的消逝。是值得愤怒和哭泣的跪倒。这是什么抗争?哭声微不可闻。魔幻现实主义搞得的最好的都是历史上受过大伤的民族用血和泪创作出来的,比如波兰、德国、捷克、日本、阿根廷、和我们的中国。
回答我自己的第一个问题,电影成了信息的宴会而内涵价值被潜在精英化。中产变多了,姜文电影迎上了一个中产需要被指导和教育的时代。我们努力的一遍一遍看以求能再多看懂一点。实际上我们就在看姜文,他一遍又一遍讲自己塑造成一个时代里一个群体的发言人,甚至这个群体是边界模糊的,国民代入性极强。我们就拿这部电影这个形象和这个人说的话去比照固有的知识信息。姜文其实就做了他自己,他告诉你,这事我这么看。新中产觉得收获颇丰,毕竟加一个视角就仿佛醒悟了般。
中产不只意味着经济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现代化教育水平的提升,但思考却是堕位和落后一步的。这么多人嗷嗷待哺。姜文扮演着一个劫富济贫、开库赈灾的角色。但你要什么时候才能自给自足,不吃二道货,不吃咀嚼过的食物?是的,最有意思的是,姜文济赈的不是底层,缺物质资料的人。他济赈的是彼之士大夫,此之中产阶级,不缺吃的缺开窍的人。
这年头,你有得吃都得感恩。而正如电影里李从喜对小队长说:“你妈她不该这样。”电影也不该这样,变成领袖和民众话语—权力的博弈场,而且随着现实政治的恶化将这一点表现得越来越赤裸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