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与同类型种族题材电影相比有哪些不同?
查看话题 >《绿皮书》与同类型种族题材电影相比有哪些不同?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2019年的奥斯卡最佳,依旧是那么的波澜不惊。而这次最佳电影《绿皮书》,带给我们的还是略显复古的,合家欢式的正面宣传,以及规则范围内的抗争。说到这些,便不能不提起2014年的奥斯卡最佳《为奴十二年》,以及1968年的奥斯卡最佳《炎热的夏夜》,还有1989年的奥斯卡最佳《为黛西小姐开车》。如果有兴趣看过这三部电影的朋友,会发现这次的《绿皮书》整体让人似曾相识。这也说明,奥斯卡最佳又开始回到了保守、不犯错误的题材上来。为此,我们也不得不提一下2009年的奥斯卡最佳《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从2009年--2019年,博弈一直在进行。不过通过优秀影视作品,促进社会和谐的核心思想,虽然有些梦幻,不过依旧是各国有识之士,希望达成的。
电影的整体,算是一部不错的公路片。在美好的20世纪60年代,发达的公路网络,让住在美利坚的人们,想要出去看看这个美好的国度。而罗斯福的新政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红利,也让那个时代的美国人,感觉到自豪和美好。但那个时候的黑人,依旧无法像一名正常的美国公民一样,在自己的国度内,享受自由的空气。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南北的分裂,也造成了社会在某种意义的分裂。这显然是政府不想要看到的,毕竟人心齐才能泰山移。
黑人钢琴家唐·雪利,一位接受过高等教育,在美国北方高层中,拥有不错人脉的精英人士。想要通过自己的行动,为自己的肤色,为自己的同胞以及权力来争取尊严,所以他找来了意大利裔司机托尼·利普,这位老司机,显然跟黑帮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是一位比较保守的“种族歧视者”。这样一对有些另类的精英+草根,白人+黑人,直男+同性恋的组合,不仅能够上路旅行,还最终达成了和解,并成为朋友。其理想程度,不比远在大洋彼岸的“玛丽苏大女主”狗血剧,高明多少。但其传达出来的和解信号,以及对于社会和谐的作用。相信应该比玛丽苏神剧,稍微好一些。
当然电影中的细节,带来的更深入的思考,因为本人水平有限,也就不做过多的展开。但其中表达出的,家庭责任、友情的支持,以及仁慈和包容,是当代社会,需要更多思考的。毕竟每个人的角色,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压力和考验等着我们。电影中的黑人雪利,在白人司机托尼的帮助下,认识到了自己不成熟和迷茫。而托尼也在雪利的帮助下,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鲁莽。相对于《月光男孩》中白人的缺位、《水形物语》中反派的白人男性精英。这次的《绿皮书》,相当讨巧的变成了白人与黑人之间,共同协力向前。毕竟再平衡以及相对均势,是美国政府一直在追求的。
最后写点本人在电影中,发现的各时期奥斯卡最佳的致敬桥段,若有遗失和错误,还请谅解。
1.黑人与白人司机,让人想起了1989年奥斯卡最佳电影《为黛西小姐开车》。
2.白人男主的造型,让人想起了1955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马蒂》
3.tony的名字和大家庭,让人不得不想起1972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的《教父》
4.蒂芙尼色的凯迪拉克,让人想起了2018年奥斯卡最佳电影《水形物语》中白人反派的座驾
5.两人结伴的公路片,并一路遇上麻烦的事,让人想起了1988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雨人》。
6.黑人男主角是2017年奥斯卡最佳电影《月光男孩》中的叔叔
7.白人男主角是2005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指环王3》中的阿拉贡
8.精英与草根的合作,让人想起了2010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国王的演讲》
9.精英黑人与粗鲁白人的合作,让人想起了1968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炎热的夜晚》
10.天才音乐家的自我救赎,让人想起了1984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莫扎特传》
14.白人拯救黑人的场面,则不可胜数。。
15.爱尔兰裔的警察,相信是为了致敬《无间道风云》。
16.写信的桥段,应该是致敬了《阿甘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