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音师—谎言里的利益捷径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调音师》是2018年印度悬疑喜剧的一部亮眼作品,改编自法国同名短片。看完了电影,观影体验很棒。这篇文章主要和大家聊聊以下几个方面的想法: 1. 苏菲的设定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是什么作用?有没有更好的角色设定来充当这个角色扮演的作用? 2. 影片开始的很长的一段钢琴纯音乐演奏是否多余? 3. 与法国原片相比,印度的调音师有什么区别?(关于男主装瞎原因的解读)
------- 假扮盲人的调音师阿卡什,在一家钢琴演奏厅里结识了开朗的女孩苏菲,两人陷入了恋情;同时,曾经的著名影星埃尔默为了在结婚纪念日给自己的妻子米西一个惊喜,假意出差,并邀请了阿卡什到他家里进行演奏。纪念日当天,阿卡什却“目击”了米西与她的情夫,将埃尔默谋杀的现场与弃尸的过程。当他选择去警察局报警,发现情夫是警察局老大,因此他选择了隐瞒事实。之后,目睹整个事情经过(知道米西描述与事实不符)的邻居老太太被米西谋杀,而这一幕也正好被阿卡什看见。怀疑并刺探出阿卡什是装瞎后,米西下药毒瞎了阿卡什,并用计使得苏珊离开了阿卡什。绝望的阿卡什在逃避警察局长追杀的过程中被嘟嘟车司机和他母亲所救,却差点被他们联合医生挖走肾脏。最后,阿卡什联合医生等人,劫持米西,威胁警察局长,多次反转后,结局是2年后阿卡什在欧洲某地成为了著名的盲人演奏家。当然,他仍然是装瞎。
--------
首先想要讨论苏菲对于情节推动的作用。从吸引观众的角度来说,前期明快的恋爱节奏倒是不错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苏菲的存在确实推动了几次小高潮,比如米西设计毒瞎阿卡什那场戏,以及结尾处引出结局。但从前半程一直到男主目击影星被杀,因为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他俩的爱情,我一度觉得电影节奏很慢。而基于前程大篇幅的爱情基础,我以为苏菲会在男主遇到大挑战(比如他得知真相并且不能说出而心情低落,或者是后期被警察局长追杀陷入极度危险)时,能够充当小boss 的作用;或者至少作为男主心中的情感寄托,会影响到某些情节走向。但是,都没有。从她知道阿卡什装瞎并且误会他与米西偷情后,他俩的情节几乎到此为止。直到影片的最后,借助她在欧洲偶遇男主,进而从男主口中得知当年“结局”。她似乎只是担当了一个结尾处揭示结局,使得电影情节更精巧的作用。基于片子本身的内核仍旧是假盲人目击了凶杀案之后的故事,所以我认为前期对于爱情的刻画有些拖沓而多余。至于角色最后所起的引出真相作用,相比于前期的大量刻画,显得有些头重脚轻了。 全片的配乐个人觉得相当不错。不论是前期恋爱时的钢琴弹唱,或者是目睹杀人时的表达男主起伏内心的跌宕节奏音乐,都很好的服务了情节。但影片开始的时候有很长的一段钢琴演奏,演奏完毕时男主开始上线。观影的时候觉得这段钢琴演奏有些时间太长了,也没有像之后的恋爱曲目或者目击杀人时诡异澎湃曲目那样表达很明确的感情,所以觉得会有些冗长。但是写下这些文字之后,突然意识到,那段音乐的主基调是优雅而略带些空灵的,似乎也是预示着男主假盲人的身份,奠定了片子悬疑的基调。这样想来,也就推翻了自己之前觉得这段音乐过长的想法。 影片改编自2010年的法国惊悚短片《调音师》。相比于短片,电影在内容上主要是前期加进了爱情线,丰满了过气明星的形象并且突出了明星妻子的恶,以及后期的嘟嘟车司机与母亲以及医生三个为了钱不要命的形象,反复强调了人重要的不过是生命取决于肝脏。内容上电影版相比于短片肯定更加完整,后期基于利益的各种反转也比较精彩,但是个人觉得美中不足的一点在于,电影版对于男主最初为什么要装瞎交代得不如短片深刻。 短片中男主说:人们对于所失去的东西会更加感性。人们对于不完整的人,总会馈赠得更多,而这对于在失败中无法站起的男主,或许是逃避与获利的最佳捷径。当然,最后他为这付出了代价(影片结束时钢琴仍在继续,但是按照剧情开始的暗示,男主应该是被杀掉了)。 如果电影版能够将男主最初装瞎的原因交代得更多,或许能更好的理解最后男主选择其用谎言给出结局。按照最后一段回忆的镜头处理方法,真实的结局应该他和医生卖掉了米西,一个复明并转到欧洲继续靠装瞎获取名声,一个获得大量的钱财。基于这个结局,一方面,想要解释他的选择,从男主本身无辜却卷入了这一场谋杀案,最后失去一切的角度来看,是说得通的;但另一方面,如果只是出于对自己的补偿,如果最初他装瞎的理由是正当的,那么在他选择了卖掉米西后,就不应该继续装瞎,并且对前女友苏菲撒谎。所以,有理由相信,电影版最初装瞎的理由应该与剧版相似: 为了获利,或者更不费力的获利,男主选择了继续欺骗,他从来就不是正直的,这是一条谎言里利益捷径。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影片开头的明快的爱情也陷入了谎言里。本来是觉得男主会找机会对前女友坦白,但是从结局看来,男主的设定从来就是虚伪的。因为影片也没有任何他对于欺骗女友的负罪感或者想要解释清楚的描写,所以他的爱情,也是他设定的欺骗蓝图中的一环。这让前期的爱情描写充满了讽刺意味。之前本来考虑苏菲的角色是不是可以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尼克(旁观者目睹主角发生的一切)类似的角色来替代?但是从爱情也是欺骗来的角度来看,尼克这样包含对于主角的尊敬与惋惜之情的第三人称视角似乎并不合适了。 影片值得一看。肾脏,眼角膜或许是更多对于当下印度社会的影射,具体的可能要看更多的资料进行分析了。大家有分享的也欢迎评论区评论哦。 PS:有好几个镜头吓得心脏都飞起了,一个是男主目击杀人后进入洗手间,结果杀人者在洗手间拿着手枪对着他的场景,还有一个映象特别深刻的是女主米西戴着鬼面头套试探男主的镜头,当时就给我在影院吓出了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