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文明的荣光与人类同在

今晚一时兴起看了这部电影……看到了这个点。挺晚,不过挺值。 这部电影的每一个画面都很美,最明显的就是对称美,整一个画面的布局既有着精准线条的切割与排列,又有着人文艺术气息的感性细节。配色大胆,撞色美丽,我看完之后对我朋友说,我要立刻找到这些画面的色卡,太美了,它们能给我灵感与享受。 而故事,整一个故事的叙述,就像一个洋葱,一层层地套住,一层层地被剖开,一层层的遗憾,一层层的圆满。 我能感受到电影本身对逝去文明的惋惜,它来自于影片的立意,它在追忆一些不能被找回的东西,因为有些精神世界消亡了就是消亡了,不可能再被寻回、重塑,只有布达佩斯大饭店在恪守着以往的荣光,遥远的精神文明崩塌成废墟,我忘不了影片画面变成黑白的那一段,火车轰隆飞驰而过,最后,“they shot him”,一个传奇、一个时代的见证者,走了。“也许我宁愿摔下山崖……”,他们开着摩托车逃亡着,然而那时候的世界,硝烟弥漫,无处可逃。
我在电影里看到过很多……关乎“人性”的瞬间,或者用影片所表达的东西来说就是,“文明”。越狱时的刀疤男有,火车上给予他们临时通行证的军官有,那个恪守着职业道德却不幸惨死的律师有,古斯塔沃的古龙水气息里有。他们身上都有着这些隶属于“文明”本身的闪光点,第四部分是很妙的一个部分,名字叫“社交网络”,古斯塔沃的一个电话,千里之外的人为他奔赴。
而那个特殊的名字,古斯塔沃的朋友与兄弟,时代荣光的最后见证者,zero,零,很特别的名字。他是个难民,因为战争来到了这里谋生,他很幸运地得到了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门童职位,也很幸运地成为古斯塔沃的学徒,这个人是从零到有,再从有到零的,人的一生也是如此。但毕竟他在耳濡目染下得以亲临过绚烂的精神世界,毕竟他看过,得到过,且不曾失去。
镜头的切换随着人物的移动而转动,就像湍急的河水拍打着石头却也为这阻碍物有着片刻的停留。
我可以由衷地说一句,这一个半小时我享受到了一场绝佳的视听盛宴,整部影片无一不透着精致与优雅,将喜剧风格和耸人听闻的题材结合——战争、难民、械斗与越狱。音乐也恰到好处,而随着音符转动的不仅是镜头,还有镜头的比例,当然还有我的心。
愿文明的荣光与人类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