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成功与失败,与其他剧如出一辙

后面的20集扣两星。
不是演员的问题,不然无法解释前面风评可以,后面就口碑崩塌。
也不要怪杨雪与樱桃后半部的人设。锅请甩给导演与编剧。演员只是完成了导演的意图。虽然这两位的戏份总是让我觉得尴尬。
也别骂王旭,理由同上。
张佳宁需要继续改进。她很多片段的台词让我觉得很无力,缺乏力量感。这很明显是演员自己的问题。她的人设是富有商业头脑与战略眼光的接班人之一,而不是娇弱的儿媳。可以说整个玉珠集团她是陈江河唯一的知己与同道。玉珠集团20年后很有可能就姓邱了。
这部剧的问题与《急诊科医生》、《谈判官》一样,把一部专业类型剧演成了爱情伦理剧。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缺编剧,缺好的编剧、专业的编剧。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前半部相对成功,后半部则十分稀烂。因为编剧关于大集团管理运作、跨国贸易、商业谈判的知识几乎没有。于是我们就能看到集团老总们的格局缩到无限小,整天关心的便是你爱我我爱你,你有么有出轨这些话题。说的便是杨雪与骆玉珠。
那些商战片段谈判水平连我都不能被说服。举个例子,王旭的茶推会,面对客户,他从头至尾都是在打感情牌,而不关心茶叶本身的品质。这简直让我惊愕。这种骚操作比小罐茶还要侮辱我的智商。再比如玉珠集团、杨氏联合与阮文雄、史瑞夫百货谈判。从头至尾关键词只有四个字,中国市场。至于如何获得中国市场、双方的优势与劣势、具体合作步骤等。剧中都没有交代。它的确不能交代,因为没法交代。编不出来啊。
为了展现义乌小商品贸易在七八十年代的开拓和发展,余丁透露此剧开拍前,编剧就在义乌做了很多的采访,“我在筹拍时也提前去了义乌,把过去的一些企业家,还有一些在当地曾经见证了义乌小商品市场刚刚初起的时候的见证人,召集在一起开座谈会。了解了当地人最早鸡毛换糖是如何开始的,并对在博物馆查阅的资料信息都做了研究”。
前半部拍得好,是因为调查、研究得充分。后半部拍不好,是因为那真是编的。毛教导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希望想拍一部好剧的导演、编剧们,能去多调查、多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工作,不能凭着主观热情XJBP。
因为这是过年期间唯一看得进去的剧,所以来写点评价。可惜现在也弃了。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暂上凌烟阁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