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刻,木已成舟

我是在断断续续翻看陈丹燕的《木已成舟》时,渐渐地,想起去多次仍然美丽的让我心悸的上海,想起张爱玲、郑萍如、胡兰成、丁默邨,想起那些美丽的和并不美丽的故事。
这是一本买了很久却一直没有沉下心去看的书。非常精美的印刷,非常完美的图片。一直误以为是陈丹青的作品,不大喜欢他挺生涩另类的文字,那种装作深沉、故弄玄虚的感觉,是我最恐惧的方式,当然不愿意去翻看。
其实是一直喜欢陈丹燕的,那些上海的风花雪月、金枝玉叶、红颜遗事早都一幕幕映在我的眼中和心中,虽说多数人批判她文字的单薄,我却一直很敬意这位瘦弱的女子,用一支并不如花的笔,把一段段悲凉的往事,写的温暖。像暗夜中的点点灯光,严冬中的温润炉火一样的温暖。
要有什么样的历练,才能平静的去诉说悲凉?要有多么宽广的胸怀,才能坦荡的面对生活那?
看陈丹燕的文字,我想,她做到了。但更多的人,终其一生,也无法逾越。
似乎离题太远,可她眼中的上海,是真正让我非常向往与怀恋的。当然还有张爱玲、郑萍如生活过的同样的城市,虽说,她们的见解并不一致。
偶尔无聊,翻看过期的三联生活周刊(也不算太过)。很大的篇幅是写张爱玲和郑萍如的故事,非常耐看的标题《上海,张爱玲与郑萍如的命运交叉》;非常煽情的介绍“李安说,张爱玲的所有小说都在写其他的人和事,只有这一篇在写自己。28页写了30年”;非常清晰的图片,记录着曾经是问题少年的我们,千里跋涉去上海时所见的,古旧的公寓。
其实我并不喜欢她。看她写《我看苏青》中的一段文字,形容苏青虽说是一团可以取暖的火,但却是那种寒冬中的炭火盆,虽然温暖,却难以靠近。其实她自己又何尝不是?文人之间,不只是相轻吧?百年之后,我想,在天堂相遇的她们,相逢的一笑,会泯灭当年的恩仇吧?如果看到彼此背后同样坎坷的来路,也许会惺惺相惜的吧?
我也一直不大喜欢张比较受欢迎的《半生缘》和《倾城之恋》,看得心里总是犯堵。倒是挺喜欢《留情》和《色.戒》。
不想多年后,李安又重新提起了《色戒》这个话题。而故事的原型(半虚构)郑萍如的家属也出来控诉电影丑化了原型,让本来就轰轰烈烈宣传的片子,更加的锦上添花。
其实,这两位都应当感谢李安大哥,不论故事拍成了什么样子,角色是美还是丑,终于将尘封已久的故事,重新被世人记起。《色.戒》,色是我们的野心,我们的感情,一切着色相;戒是怎样能够适可而止,怎样能做好,不过分,不走到毁灭的地步--这是李安对张爱玲的理解。这是张30年心血凝成的最后的短篇小说,完成于爱恨早都消逝的1950年。
李安是我喜欢的风格,很多导演看好这真实又虚幻的故事,杨德昌看到的是忠诚和背叛;胡安看到的是冷艳和苍凉;李安,《断背山》的李安,看到了温暖看到了牵挂,看到了最后的温柔。
这也许就是爱情,正如张哀伤的爱着胡兰成而郑也许也在某一个刹那或者转身之间,留意过丁默邨一样。我们可以无所顾忌的批判汉奸,我们却总是无法批判绝望的爱情。因此我又敬佩张的勇敢与坚决。
此刻,木已成舟,那么即使是有惊涛骇浪,也只能选择勇往直前。
唯一喜欢的是张笔下活生生的上海:“炭起初是树木,后来死了,现在,身子里通过红隐隐的火,又活了过来。然而,活着,就快成灰了。它第一个生命是青绿的,第二个是暗红的。”
“沿街种着小梧桐,一树的黄叶子,就像迎春花,正开得浪漫,一颗颗小黄树映着墨灰的墙,格外的鲜艳”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陈丹燕,张爱玲,郑萍如......同为上海滩的传奇女子,一个平淡似水、一个特立独行、一个美艳如花。我们也许会喜欢欣赏,也许会厌倦了面对,也许并不真正了解。但我总能感觉到她们的勇敢和坚定。
曾经看过她们每个人的照片,都有一两张是昂然着一张素脸的,虽说历史给予她们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虽说命运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不停的历练,无法逾越的挫折与坎坷,但她们却一直用自己的信念去战胜,用自己的美丽去傲视......
也曾幻想过如果她们生活在可以交错的年代,彼此相见时的情景一定是非常温馨和美吧?
这是一本买了很久却一直没有沉下心去看的书。非常精美的印刷,非常完美的图片。一直误以为是陈丹青的作品,不大喜欢他挺生涩另类的文字,那种装作深沉、故弄玄虚的感觉,是我最恐惧的方式,当然不愿意去翻看。
其实是一直喜欢陈丹燕的,那些上海的风花雪月、金枝玉叶、红颜遗事早都一幕幕映在我的眼中和心中,虽说多数人批判她文字的单薄,我却一直很敬意这位瘦弱的女子,用一支并不如花的笔,把一段段悲凉的往事,写的温暖。像暗夜中的点点灯光,严冬中的温润炉火一样的温暖。
要有什么样的历练,才能平静的去诉说悲凉?要有多么宽广的胸怀,才能坦荡的面对生活那?
看陈丹燕的文字,我想,她做到了。但更多的人,终其一生,也无法逾越。
似乎离题太远,可她眼中的上海,是真正让我非常向往与怀恋的。当然还有张爱玲、郑萍如生活过的同样的城市,虽说,她们的见解并不一致。
偶尔无聊,翻看过期的三联生活周刊(也不算太过)。很大的篇幅是写张爱玲和郑萍如的故事,非常耐看的标题《上海,张爱玲与郑萍如的命运交叉》;非常煽情的介绍“李安说,张爱玲的所有小说都在写其他的人和事,只有这一篇在写自己。28页写了30年”;非常清晰的图片,记录着曾经是问题少年的我们,千里跋涉去上海时所见的,古旧的公寓。
其实我并不喜欢她。看她写《我看苏青》中的一段文字,形容苏青虽说是一团可以取暖的火,但却是那种寒冬中的炭火盆,虽然温暖,却难以靠近。其实她自己又何尝不是?文人之间,不只是相轻吧?百年之后,我想,在天堂相遇的她们,相逢的一笑,会泯灭当年的恩仇吧?如果看到彼此背后同样坎坷的来路,也许会惺惺相惜的吧?
我也一直不大喜欢张比较受欢迎的《半生缘》和《倾城之恋》,看得心里总是犯堵。倒是挺喜欢《留情》和《色.戒》。
不想多年后,李安又重新提起了《色戒》这个话题。而故事的原型(半虚构)郑萍如的家属也出来控诉电影丑化了原型,让本来就轰轰烈烈宣传的片子,更加的锦上添花。
其实,这两位都应当感谢李安大哥,不论故事拍成了什么样子,角色是美还是丑,终于将尘封已久的故事,重新被世人记起。《色.戒》,色是我们的野心,我们的感情,一切着色相;戒是怎样能够适可而止,怎样能做好,不过分,不走到毁灭的地步--这是李安对张爱玲的理解。这是张30年心血凝成的最后的短篇小说,完成于爱恨早都消逝的1950年。
李安是我喜欢的风格,很多导演看好这真实又虚幻的故事,杨德昌看到的是忠诚和背叛;胡安看到的是冷艳和苍凉;李安,《断背山》的李安,看到了温暖看到了牵挂,看到了最后的温柔。
这也许就是爱情,正如张哀伤的爱着胡兰成而郑也许也在某一个刹那或者转身之间,留意过丁默邨一样。我们可以无所顾忌的批判汉奸,我们却总是无法批判绝望的爱情。因此我又敬佩张的勇敢与坚决。
此刻,木已成舟,那么即使是有惊涛骇浪,也只能选择勇往直前。
唯一喜欢的是张笔下活生生的上海:“炭起初是树木,后来死了,现在,身子里通过红隐隐的火,又活了过来。然而,活着,就快成灰了。它第一个生命是青绿的,第二个是暗红的。”
“沿街种着小梧桐,一树的黄叶子,就像迎春花,正开得浪漫,一颗颗小黄树映着墨灰的墙,格外的鲜艳”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陈丹燕,张爱玲,郑萍如......同为上海滩的传奇女子,一个平淡似水、一个特立独行、一个美艳如花。我们也许会喜欢欣赏,也许会厌倦了面对,也许并不真正了解。但我总能感觉到她们的勇敢和坚定。
曾经看过她们每个人的照片,都有一两张是昂然着一张素脸的,虽说历史给予她们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虽说命运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不停的历练,无法逾越的挫折与坎坷,但她们却一直用自己的信念去战胜,用自己的美丽去傲视......
也曾幻想过如果她们生活在可以交错的年代,彼此相见时的情景一定是非常温馨和美吧?
这篇影评有剧透